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3)

2013-06-27 01:18
导读:虚静心理就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移,其特点是外静内动。实现虚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变外部注意为内部注意的过程。这是一个变观察为思索、变感觉为

    虚静心理就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移,其特点是外静内动。“实现‘虚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变‘外部注意’为‘内部注意’的过程。这是一个变观察为思索、变感觉为体验、变感受为回味、变认知为想象的过程。”[42](P149)恰如陆机所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43](P146)外向的耳目空无一物,而收于内视,反听内心,心灵进入自然万物之中,在物化中观照到生命的本体,在虚静中达至心物交感。生态美学按照生态世界观,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和有机整体,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在人与自然交融中建立一种生发生命的机制,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态世界。而“天人合一”重视交感,“合一”就是这种交感和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满生命的交流。这和生态美学相通相似。
“天人交感”之说源于阴阳学说。起于春秋,风行于战国的阴阳学说是早期思想家们由男女两性相互吸引、交合而生育后代这一朴素事实推演出的一套阴阳二气相交、生化万物的宇宙生成理论。《易大传》是这种理论的最好总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44](P847)(系辞下)按《周易》的观点,整个宇宙(包括人类社会)都是阴、阳交感而生成的一个动态系统。《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45](P873) ,《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46](P670)当阴阳二气不仅用来指称男女、日月、天地,也用来指称物我、心物时,它就变成了一种天人交感的哲学表达。《诗经》中的比兴,多以鸟兽草木之名托喻、引发情性,以外物引起主体之心意,就是“物感说”之运用。而物感说是交感的一种类型,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最初形态——主体自我意识尚未从大自然的胎盘中独立出来的物我混融状态。在这里,不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而且离开万物就无法清楚地表达“我”;因为这些鸟兽草木就是构成自我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它们就是主体生命存在状态的见证;它们不是异己,而是主体自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先民们运用比兴表达自我是如此的自然和巧妙。这正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进入美学领域,物感说仍保持其全部的原始感性特征,并由原来的外部动作演变为内在的心理活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物感说,既是“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物,又是这种哲学的具体表达。中国的表现论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表现的视野局限于主体自身,它更注意的是主体情感之所缘起,是主体生命与客体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在艺术内部建立起外物、人心、艺术三者间的同构关系。“神与物游”之“物”,指与审美主体相对的一切客体,但也并非一切与主体毫不相干的静止、孤立之物都能成为审美之物。“物”须与主体交流才能进入审美领域。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活动称为“游”,说明这种心理活动是自由的,不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是主客体间的双向往来,如刘勰所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47](P494)(物色)。它不是单向的移情活动,也不是逻辑的思维活动,而是主客体之间交感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活动。情感推动着人物之间的交流、交感与交融。
    伴随着主体的情志活动,心物之间的活动愈来愈展开,主体被激发起上天入地、往来古今的意象运动,“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创作者的创作冲动极其强烈,万千生动的物象纷至沓来,思绪通畅无阻,于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48](P295)(神思)。一时间,物感阶段积蓄的片断材料融会贯通,形成鲜活的、渗透情思的意象。此时,“物”“我”皆虚化了,灵动了,情与景己不分彼此,物与我不再有分际,完全进入物化境界。中国艺术就是在这种心物交感中被创造出来。这种物我二元结构也便成了中国古典艺术最基本、最稳定的内在要素。
“感,动人心者也。”[49](P980)就是主体对外物的感觉、感受、感应。它包括了从生理层面的感官接受到心理层面的感受、感悟、情感运动等各个方面。交感说将艺术创造活动描述为一个创造主体接受外界对象刺激而产生一系列精神感性活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个创造、生发过程。交感说所具体阐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有机宇宙观,是以“天人合一”为认识基础的艺术哲学,是“天人合一”观念向美学渗透的中介环节。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天人中介——文学艺术
审美生态观所寻求的,是一种超越主客分界、更具主动交流性的内在感受和体验能力,即在实践中超越一般技术实践层面强化人与世界的相互体会和自然交流。文艺便是沟通人与自然的精神通道。艺术融入生活,人与自然生态的对立将在文化生态的改善下得到缓解。人类的生态过程不同于生物的生态过程,因为人的生态系统涉及了种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的种群构成了社会关系,并以一定的文化生态存在着;因此,人的生态结构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除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甚至还有精神生态等等。因此,在生态美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作为中介的。
“在人类生态学时代,重点将转移到非物质生活领域中的进步。这种进步将使生活的质量显著提高。”[50]生态平衡要走出进退维谷的境地,必须充分地利用人类独具的精神因素。在精神因素中,具有世界意义、更易为世人所接受的精神通道,应该说是文学艺术。荷尔德林说:“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昭然显明?我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之尺度。”[51]这里的“神”是具有无限的神秘生化力的宇宙,宇宙不可知,隐而不显。但天空是神之显现,大地是神的展露;神乃人的尺度,人乃神之形象。形通于神,象显示神,所以诗乃神人之中介,诗可达至天人合一,“出神入化”便是诗之最高境界。 诗意在于解蔽,在于显现存在之澄明,在于说不可说之神秘,在诗意中自然与自由合二为一,在诗意中由隐入显。诗,真可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时,当诗意流溢时,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自然而然,一切自由自在,人们正由此通往审美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诗意,正是自然与自由的必然通道。
上一篇:南太平洋岛国研究现状、原因及意义 下一篇: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