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8)

2013-06-27 01:18
导读:王守仁所说的致良知代表了对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 良知是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本体。王守仁说:心之本体是良知,良知者,心之本体[86]

    王守仁所说的“致良知”代表了对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 “良知”是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本体。王守仁说:“心之本体是良知”,“良知者,心之本体”[86](P61)(答陆原静书)。它亘古亘今,无有不同,并且,“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 [87](P190)(答舒国用)所谓“致良知”,其实就是进行主体的自我的道德修养,合乎良知,也就体达于“天理”。致力于主体内在的道德重建,使其回到明洁的本心。“致良知”的过程,就是获得天理的过程,就是“天人合一”过程。这种合一乃是归于本心,回复到那个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境。
    在“致良知”的过程中,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的永恒。人的生命通过道德、文化的提升获得人格的超越。显然,“致良知”的这种体验性质具有浓厚的审美意味,正是在生命审美体验过程中,伦理心理化,理性感性化,抽象的社会道德规范融于审美的心灵,在体道、悟道、修道过程中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
自然界本身在其变化生成中存在一种有序化的秩序,这种有序性包涵着生命的目的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自然界决不仅仅是盲目的必然性和因果性,而是一个有序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指向生命与善。”[88]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在于“生生之德”,自然界的目的性在于“善”。而这种善是靠人来实现的,人才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实现者。因为,说到底,人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89](P115)(大宗师)自然是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人只有在与自然的合一中才能获得生命的永恒。这种永恒是人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一种充分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自由审美的人生境界。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儒家的“仁”,特别是宋明理学的“仁”,其内涵和生态美学时代审美生态人格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因为,在生态美学看来,在一定的意义范围内,审美主体就是“审美生态”人,“审美生态”人追求的是大化流行中的天人融一的审美境界,这是一种使感性得以重振,精神得以焕发,灵魂得以安顿的境界,是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的境界。这不正是“仁”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么?
 

上一篇:南太平洋岛国研究现状、原因及意义 下一篇: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