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3)
2013-07-01 01:52
导读: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平台,同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彻底改变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平台,同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彻底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不良倾向,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民族精神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内化成行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力求实效的目的。现以“启发式”教学为例,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我国教育家孔子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①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宝库。此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不仅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内容日趋丰富,体系日臻完善,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注重引发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一,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民族精神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先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又如何想?”“雷锋衣服被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这种提问,既丰富了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又强化了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加深了道德感情,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②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
第二,举例启发。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相反的事例进行对比,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例如,在《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汪精卫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汪精卫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三,情境启发。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感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在讲“民族团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盘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让学生知道一盘散沙并无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无比的道理。还可用一个手指和五个手指举篮球做实验,创设一种“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眼目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悟。
总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强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效果,尽管启发的方式不止以上几种,但其教学主旨是一样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钻研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内容,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
3.3实现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手段上要实现由“单向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所谓“单向化”,就是主要由教师向学生“灌输”民族精神知识,即“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式的正面传授。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收效甚微。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他们可以频繁接触媒体,快速接受各种信息,使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立的、批判的眼光审视时代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对传统、对权威、对说教已不再轻易附和及响应。这样我们就必须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头脑中的接受意识构成强烈的良性刺激,使之产生对课堂所讨论问题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中国大学排名
所谓“立体化”,就是广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听、说、看、写并用,思考、实践、体验同行,开启学生的智慧,使民族精神教育真正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