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6)

2013-07-01 01:52
导读: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

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3.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氛围
中宣部、教育部所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全体中小学生都应会唱国歌。学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气氛。”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正面态度比较明显,94.0%的学生认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建设和社团组织“很有必要”;校园网对引导学生成才发挥的作用“比较大”(52.0%);教室里张贴“校园守则”等规章制度“有必要”(57.6%);学校有必要“组织升国旗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97.8%),79.0%以上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活动“很满意”或“比较满意”。
校园文化是校园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及其外在形式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总和,是一种包括意识形态、科学文化、人文环境、娱乐健身等在内的复合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的群体文化,也是一种对内体现为育人氛围,对外向社会树学校形象的社会文化。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指向,浓郁的文化底蕴,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广泛的群众性等特点。它不仅包括作为校园基础设施的“硬环境”,还包括作为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软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主体教育活动以外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文化体育活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优美高尚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和陶冶诱导,使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在精神愉悦中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在高雅文明、乐观上进的氛围中得到正确引导,从而逐步培育民族精神。
各学校应当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一,着力搞好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校园文化景观属于校园物质文化的范畴,是校园文化重要的外在标志。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亮化程度,自然风景特色,环境整洁状况,设备的现代化层次水平等,无不陶冶和感染师生。具有民族风格的教学楼,可以陶冶清醒执着的民族意识;优美清新的自然风景,可以陶冶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整齐清洁的住宿环境,可以陶冶文明振奋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有利于激发攀登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学校要善于利用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财富,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要整体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建设,逐步建造一批人文景观,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利用校园主要干道及活动场所设置高雅的宣传画廊、公益广告,在教学楼的教室、走廊悬挂伟人、文化名人的画像、语录;在校园里建造一批名人如革命导师、科学家、特别是民族英雄的雕塑,铭刻一批校牌、碑文,介绍名人事迹及他们的格言,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氛围,这些都能起到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的作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二,利用校园广播网,向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信息、最及时的时政大事以及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民族精神力量的冲击。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之所以成为“先进”和“模范”,就在于他们的行为符合了一个民族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其行为所体现和昭示的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相契合,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生活中的体现,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正是人类作为万物之长的灵异之处。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行为实践着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闪耀着高尚的民族精神之光,体现着时代精神,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使民族精神的教育由抽象变为具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民族精神的教育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以此为契机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热潮。重大活动多为目的明确、意义重大和影响广泛的活动,它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鲜活载体和良好时机,比如,以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等重大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中华民族莫大的喜事,令所有中华儿女欢欣鼓舞,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弘扬航天载人精神,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党的十六大也是一次振奋和凝聚民族精神的盛会。重大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可能造成一定影响,但只要善于掌握和利用,也可转化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契机。“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撞机事件”、“98年长江洪灾”、“2003年SARS危机”等重大事件对我们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但这些重大事件最后都成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绝好时机。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另外,要充分注重互联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面对互联网对学校德育的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争取主动,建立高质量、大容量、有着强烈吸引力的“红色网站”,开辟“红色论坛”,抢夺网络制高点,通过设立各类型的主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进而培育起民族精神。
上一篇:沈从文“抽象抒情期”的文化阐释视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