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8)

2013-07-01 01:52
导读:[5]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文版)施良方译[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6]黄甫全, 王本陆. 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

[5]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文版)施良方译[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6]黄甫全, 王本陆. 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施良方.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
[8]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丛书——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周宏, 高长梅. 教育改革案例全书[M]. 北京: 长城出版社, 1999.
[11]卢少华. 民族精神的科学界定及其意义[J]. 学术研究, 1991, (5).
[12]冯秀军. 民族精神及相关概念试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 (2).
[13]庞士让. 论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精神[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14]吴潜涛, 王霞娟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笔谈8篇)[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 (2).
[15]史文山.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 (5).
[16]张洪慧, 张玉科. 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J]. 山东社会科学,
1990, (1).
[17]杨守金, 夏家春. 新世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J]. 学术交流, 2003, (7).
[18]周慧杰. 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J]. 学术交流, 2003, (8).
[19]谢军等. 中华民族精神刍议[J]. 学术交流, 2003, (8).
[20]龙新民.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J]. 求是,2002, (17).
[21]史文山. 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 (5).
[22]刘金凌.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J]. 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0,(4).
[23]王东莉. 论中国文化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 教学与研究,2001,(1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4]顾瑞强.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J]. 邓小平理论,2003, (2).
[25]山东省教育厅.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试行)[J].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3, (9).
[26]王冬凌. 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27]马玉泉. 关于民族精神教育可行性的思考——再论中小学的中华民族精神教
育[J].吉林教育科学,1994,(5).
[28]解超, 年士萍. 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4).
[29]王季秋. 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
[30]肖应才. 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刍议[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 (2).
[31]曾宪波. 对怎样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几点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3).
[32]王刚强.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高校德育[J]. 江西社会科学,2003,(8).
[33]王立端.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4).
[34]孙天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 发展论坛,2003,(4).
[35]杨守金, 夏家春. 新世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J]. 学术交流,2003,(7).
[36]黄素霞、王晓莹. 探讨高校德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途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03,(9).
[37]单卫华. 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十六大报告的体会[J].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8]王冷一. 第三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国际研讨会——探寻凝聚力的文化渊源[N]. 社会科学报, 1993-1-14.
[39]庞仁芝, 周国祝. 弘扬民族精神[N]. 天津日报, 2002-11-18.
[40]李伦. 民族精神传统辑要[N]. 天津日报, 2002-11-18.
[41]赵馥洁. 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N]. 光明日报, 2003-9-11.
[42]王光荣, 陆彩荣. 从抗非典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N]. 光明日报, 2003-5-23.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3]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三个代表”与民族精神[N]. 光明日报, 2003-7-15.
[44]张岂之. 继承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N]. 光明日报, 2003-8-5.
[45]刘海涛. 发展先进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N]. 光明日报, 2003-8-26.
[46]杨 耕. 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N]. 人民日报, 2003-8-26.
[47]缪小宁. 民族精神万古长青[N]. 光明日报, 2003-9-10.
[48]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求是杂志,2002,(22)
[49]罗国杰. 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N]. 中国教育报,2002-12-11.
[50]李文海. 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N]. 人民日报,2003-3-28.
[51]赵子忱. 为什么说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极为重要[N]. 解放军报,2002-10-09.
[52]罗国杰. 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N]. 中国教育报,2002-12-11.
[53]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本)思想政治.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4]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思想政治.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5]中宣部和教育部.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7]Peter F. Oliva.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Boston: Little, Brom and Company.
[58]D. Tanner & L. Tann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59]Bell-Gredler, m. 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附件: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的现状及对策调查
各位同学: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毫无疑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抓好全民的思想教育,特别是要以广大青少年为重点。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了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现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特制定了这项问卷。这不涉及到你们的学习成绩和品行评价,而是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帮助。你的回答和提供的情况对于我们这项调查无疑是重要而有意义的,谢谢你的合作。
上一篇:沈从文“抽象抒情期”的文化阐释视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