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4)

2013-07-01 01:52
导读:与其它学科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一直是语言讲授占主导地位,这种手段的主要缺陷是教师依靠语言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号。这种教

与其它学科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一直是语言讲授占主导地位,这种手段的主要缺陷是教师依靠语言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号。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成一句空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思想政治课堂。目前多媒体主要包括录音机、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电脑网络等诸多现代化工具。这些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比起“粉笔加黑板”的形式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多媒体声、形并茂,一改往日在民族精神教育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其次,民族精神教育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使许多抽象的理论内容直观化、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最后,民族精神教育采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而有助于达到思想教育目的。比如,在讲初二《思想品德》下册“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繁荣昌盛”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歌词,使学生们联想到新中国创立的艰难,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激发了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从而增强了为祖国刻苦学习,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又如,在讲初三《思想品德》第八课“树立崇高的理想,认清历史责任”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雷锋、孔繁森事迹的录像片。讲“如何对待升学就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录音介绍徐虎、李素丽的爱岗敬业,学生们看完了录像片,听完了录音中劳模的先进事迹,一定会很受感动,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心得体会,学生将体会到无论升学还是就业,都要向英雄模范学习,以“振兴中华、实现四化”为己任,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多媒体教学手段,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达到了思想教育目的,提高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听→看→说→写四段论的教学形式。①听,即让学生听教师结合实际的例子和经典文献讲授相关理论内容,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文字表述,图像印证,声音搭配,形成直观、立体的教学刺激系统,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接受度。②看,即让学生观看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影音资料。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真实感人的事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而且感物动情是一种心理效应,当人们读到、听到或看到某些感人事例时,不免感慨万千,情动于衷,而表于行。影像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真实性极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如在讲授《培养爱国情操 树立崇高理想》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集体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要比纯粹的理论说教效果显著得多。③说,即学生在看完资料后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简单小结。活生生的事例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已经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还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分析、讨论、辩论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加深理解。④写,即安排学生写讨论总结或学习心得,加深体会,课程结束后布置小论文写作。因为,即使课堂上群情激愤,很有感触,如果得不到认真总结与深入思考,“看”过之后就过了,最终的教学效果犹如水过鸭背,收效甚微。
3.4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合理开展专题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各民族通过经济、文化和信仰等多方面的联系,在相互交往与不断融合中共同创造形成的。我国已发现的七千多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似繁星遍布祖国各地,人们根据其分布特点和文化类型,将中华文化起源表述为“八大中心”、“七大系统”、“六大区系”或“满天星斗”等等。①这表明中华文明曙光初露之时,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远古文化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与创新,与地域文化传统的这种构成特点密不可分。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地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多样绽放,也是中华文化有机整体或大系统下的亚文化或子系统,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不断塑造培育的不竭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传扬,是对地域文化先进因素和优秀成份不断荟萃吸纳与凝结升华的过程。中华主流文化对于地域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促其融合扩展,认同主流和趋同一体;不同的地域文化则以自身的个性风格与特殊内容,给中华主流文化传统不断提供丰富的能量与养料。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这种双向互动与相辅相成,是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多元互补、综合创新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永续常新的内驱力所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及其以之为基础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
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同样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意义重大。首先,发掘和弘扬地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地域文化是先进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也是先进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交融、不断升华和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其次,研究地域文化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中华主流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再造,都与地域文化的兴衰发展、增益转换息息相关。重视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各种地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实际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全面继承和深刻弘扬。再次,地域文化研究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环节。研究地域文化是探究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内在继承性和时代性规律的中介与凭借,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素材和现实养料。要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地域文化的研究既是切入点,也是出发点。第四,研究地域文化,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爱家乡和爱故土做起,而地域文化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研究、挖掘、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无疑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而且地域文化更适合本地实际,符合本地人们的习惯、思维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更容易为本地人所接受。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该立足于地域文化,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在身边,才能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让青少年学生从身边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和体验民族精神的精髓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和开发地域文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上一篇:沈从文“抽象抒情期”的文化阐释视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