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7)
2013-07-01 01:52
导读:3.6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形成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 第一,学校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及教师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
3.6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形成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
第一,学校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及教师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国,学校是全体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看,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特点,针对各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制订相应教育目标、要求和方案,既突出民族精神教育在各级学校的层次性特点,又注重不同阶段的整体性衔接。从教育途径看,既要在各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又要重视日常养成,发挥第二课堂潜移默化的隐性熏陶作用,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从教育者看,既要强调专职人员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又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思想来抓民族精神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学校还可以把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当地能展现出民族精神风貌的模范人物请进来,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第二,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家长要注意用正确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点,家庭亲人的情感教育是做好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内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了学校、社会教育易于产生的逆反心理,父母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自然而有效地保持了民族精神的延续性,这无疑有利于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其起点意义上,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活动场所和时间主要集中在家庭内,所受教育主要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时期所受家庭教育的优劣对人一生影响至深。“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广为流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家庭教育对个体精神、人格成长的特殊意义。这就要求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把家庭教育和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结合起来,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注入学生的心灵,在其心灵深处埋下民族精神的种子。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还是一种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教育。家庭生活将伴随人的一生,人们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优良的家庭教育,不只为家庭培养好成员,更能为社会培养好公民;不仅塑造公民的个体灵魂,而且影响民族的整体精神。因此,家庭教育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启蒙和熏陶作用,民族精神要从小开始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就要从家庭教育抓起。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社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课堂。
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是中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社会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强化和补充。民族精神教育本身就是一项要求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一项需要多方关心支持的社会工程,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良性社会环境。
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就要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革命道德教育的结合,以传统美德的弘扬来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充分利用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革命道德的弘扬来提升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的结合,以时代精神的培育来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社等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作品在中学生中特有的感染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健康向上的精品力作来引导学生、塑造学生;还要注重从政策引导、法制建设等方面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从社会舆论、大众传媒等方面营造浓郁氛围,尤其应注意运用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在网上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课堂和新阵地。
总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内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有责任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空间,使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得以生根、发芽。
结束语
对广大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已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地将青少年学生推到历史舞台的前沿,由今天的“后备军”变成未来社会的“主人翁”,所以,当前的教育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中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当代学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定不移、忠诚不渝的民族精神。
理论的建构远比实践操作容易得多,但理论的探索也必将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促进教育实践者的理论反思,激励教育工作者的身体力行。本论文写作的目的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从而真正落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中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主要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从理论层面上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构想,与实践教学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而需要借助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来检验与完善。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本人将力图深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已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明光, 蓝维.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吴铎.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4]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