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1)(4)
2015-07-10 01:05
导读:(3)激励与业绩的吻合度。在激励机制题目上,79.8%的企业以为目前经营者的收进与其经营绩效基本吻合。在对职工的激励方式上,60%的企业采用贡献
(3)激励与业绩的吻合度。在激励机制题目上,79.8%的企业以为目前经营者的收进与其经营绩效基本吻合。在对职工的激励方式上,60%的企业采用贡献与业绩挂钩的方式。
(4)财会制度的健全程度。健全的财务 会计 制度是市场经济中企业规范运作的明显标志。199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其后又经5次修改和补充。“两则”的制定和修改 参考 了国际标准,是与国际基本接轨的。1999年出台的新《会计法》也吸收和鉴戒了国际上主要国家的通行做法和原则精神。全面实施“两则”,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独立性和规范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在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方面,78.5%的企业已经全面实施或开始全面实施,这意味着非国有企业财务会计的规范化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2.非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
(1)筹资行为的市场化。非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行为基本上是市场行为。如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为自筹资金,其在全部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1992年为69.07%,2001年为52.93%;其次是国内贷款,其比重1992年为14.97%,2001年为15.2%。而自筹和贷款是典型的市场行为。另外,非国有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在加快。1992年没有非国有企业在股市上融资,而截至2001年,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在股市上的融资额已达1820亿元,约占全部融资额的21.87%。
(2)产品销售与定价行为的市场化。非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其销售和定价都根据市场供求和生产本钱来决定。根据对非国有企业的抽样调查。销售和定价完全自主决定的企业比例高达98%。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三、国有企业的市场化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是指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的行政控制转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以及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过程。其主要表现有4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治理体制的市场适应性改革;二是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三是国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四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市场化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一)国有资产治理体制的市场适应性改革
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关键在于政企分离,即政府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退出。而要实现政企分离,关键又在于政资分离,即政府作为社会治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必须分开。
1988年,政府设立了国家国有资产治理局,由国资局同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治理职能。在国资局运转的10年中,主要致力于国有资产的基础治理工作,包括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资产统计与评价,并完善了有关
规章制度,为建立市场化的国有资产治理体制探索了一条途径。
但是,国资局并没有被授予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中心政府还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惟一代表,并由多个部分分割行使所有者职能。为了减少政府干预,政府又积极探索对大型企业团体实行授权经营,即政府将企业团体中国家以各种形式直接投资设立的、与团体公司为非产权关系的成员企业的国有资产授权团体公司持有,通过授权对团体的企业进行产权重组,从而确定团体公司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公司产权关系。这些大型企业团体的母公司(即团体公司)就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如石化、冶金、航天航空等行业的企业团体,都是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机构。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内部的产权明晰题目。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从地方看,上海和深圳的做法更具超前性,它们构建了一个三层次的国有资产治理体制,即国有资产治理委员会——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控股公司)——国有企业。这种三层次的国有资产治理体制的特点,是通过成立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不到位”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