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1)(7)
2015-07-10 01:05
导读:(四)国有企业的退出 国有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和市场供求变化的退出,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文件多次明确,在
(四)国有企业的退出
国有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和市场供求变化的退出,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文件多次明确,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家则逐步退出控股地位,甚至完全退出。这一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
1.亏损国有企业的出售、重组和破产。亏损国有企业的出售、重组和破产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 内容 。2001年是国有企业破产最多的一年。全年破产460家,核销呆坏账515亿元,安置职工69万人。2001年政府用于企业吞并破产核销的银行呆坏账预备金为500亿元。2002年,国家共下达企业吞并破产项目382项,终结248项,核呆269亿元。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有3000多家在竞争性领域中处于劣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退出。亏损的国有中小企业的出售、重组和破产步伐更快。根据抽样调查,在亏损的国有企业中,被出售、重组和破产的企业占67.5%,其中主要是中小企业。
2.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的国有股减持与非国有资本进进。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国有股减持,鼓励非国有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参与改组、改制,并被答应控股。2001年,在上市的国有企业中,已有15.4%转为国家一般参股企业或完全放弃所拥有的股份,而国家一般参股企业实质上已是非国有企业。由于中国加进wto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明显进步。为了鼓励外资购并国有企业,除了关系***和经济命根子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外,中国政府将取消对其他企业的股权比例限制。
3.国有小型企业向非国有企业的转变。对于国有小型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转让等方式,逐步转变为非国有企业。据抽样调查。截至2001年底,国有小型企业已有近80%完成了改制,其中大部分转为非国有企业。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四、从重点企业***企业的市场化
一般说来,国家对重点企业的管制要高于对非重点企业的管制,国家对重点企业管制的放松意味着其他企业更大程度的市场化。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2001年全国4371家重点企业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的情况进行了跟踪统计调查,从中可以看到重点企业的市场化 发展 状况。
(一)重点企业改制与产权明晰化和多元化
截至2001年底,所调查的4371家重点企业中已有3322家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造,改制面达到76%。其中非国有独资公司总计占全部改制重点企业的比例为73.93%。在3322家改制重点企业中,已有3118家企业完成清产核资和界定产权工作,进而建立了明确的企业出资人制度。改制企业出资人到位率达到93.9%,全部重点企业出资人到位率为71.36%。
2001年,3322家改制企业注册资本金合计11437亿元。其中,国家投进资本7383亿元,占64.55%;包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外商资本在内的其他各类资本4054亿元,占35.45%。这意味着原来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已被打破,“一股独大”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变。
(二)改制重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和职权自主性
在3322家改制重点企业中,1957家总经理由公司董事会聘任、职代会选举和公然
招聘,这3种方式都属于市场选择方式,占改制企业的58.91%。在全部重点企业中的比例则为44.77%。而由政府直接任命或参与任命的改制企业占全部改制企业的比例则为41.09%。这反映了企业经营者选择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增大。
调查还显示,尽大多数企业总经理具有自主经营治理权和企业高层治理职员人事任免权。改制重点企业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治理权总体到位率为96.26%,全部重点企业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治理权总体到位率则为73.16%。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改制重点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机关职权的落实
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核心内容。截至2001年底,3322家改制重点企业中的大部分根据《公司法》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视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和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了较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由于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建立是不同步的,我们不妨以其中所占比例最低者,即建立股东会的企业占改制中非国有独资企业数(根据《公司法》,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的比例作为“三会”完全建立的企业占全部改制重点企业的综合比例,即为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