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10)
2015-04-26 01:04
导读:[3]参见魏光奇:《地方自治与直录"四局"》,《》,1998年第2期,89-99页。 [4][5]韩延龙主编:《中国近代警察制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出版社,1993年版
[3]参见魏光奇:《地方自治与直录"四局"》,《》,1998年第2期,89-99页。
[4][5]韩延龙主编:《中国近代警察制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60-162、129-131页,395-399、594-598页。
[6]参见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5年版,500-506页。
[7]民国《香河县志》,卷四,行政组织,1936年铅印本。
[8]参见李景汉编:《定县社会概况调查》,87-88页;《合川县志》;魏光奇:《地方自治与直隶"四局"》。
[9][12]参见《河北省志》,第73卷,审判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页,35页。
[10]《江苏省志》,检察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90页。
[11]参见杨一凡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759-768页。
[13]参见《陕西省志》,审判志,138页。
[14]郭宝平:《民国政制通论》,191-192、202-203页。
[15]《在沪尚贤堂茶话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三卷(1913-1916),中华书局,1984年版,323页。
[16]《孙中山全集》,第五卷(1919.1-1921.11),中华书局,1986年版,220页。
[17]田穗生等主编:《地方政府知识大全》,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614页。
[18][20][31]参见张俊显:《新县制之研究》,正中书局,1987年版,96-97页,98页,278页。
[19]《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八卷(1923.7-1923.12),中华书局,1986年版,324页。
[21]参见《台安县财政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2页。
[22]李景汉编:《定县社会概况调查》,590-596页。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3]陆仰渊等主编:《民国社会
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246-247页。
[24]参见张神根;《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国家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大调整》,《历史档案》,1997年第1期,127-132页。
[25]《台安县财政志》,173页。
[26]参见徐日清主编:《中国县级理财》,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100-101页;解学智等主编:《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地方财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3-34、37-38页;陆学艺主编:《县级综合改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347-350页。
[27]吕复:《比较地方自治论(增订)》,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114-116页。
[28]参见李宗黄:《新县制的与实际》,中华书局,1943年版,238页。
[29]胡纯惠编:《民国宪政运动》,402、581页。
[30][4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525、536,303-308、498-503页。
[32]田穗生:《地方行政区域建制及其改革》,《
政治学研究资料》季刊,1987年第2期,1-4页;张春根:《县域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31页。
[33]参见胡兆量:《行政地位调整与小城镇发展》,《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4年第3期,30页;《强镇拉动大战略——访浙江省东清市委常委、柳市镇党委书记周三荣》,载1999年3月24日《中国改革报》。
[34]郭书田等:《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39页。
[35]孙胤社等:《县域双中心城镇浅议》,《中国城镇》,1988年第4期,40-43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36]参见
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城市和区域开发研究中心编:《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51页。
[37][39]梁尚敏:《中国财政振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47-51页,303页;承玉松等:《县、乡财政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载《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4期,转引自"天府评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