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11)
2015-04-26 01:04
导读:[38]参见马春笋:《中国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7年第4期,26页。 [40][50]田穗生:《旧中国市建制设置概述
[38]参见马春笋:《中国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7年第4期,26页。
[40][50]田穗生:《旧中国市建制设置概述》,载《学术研究》,1985年第1期,112页;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356-357页,112页。
[41]刘国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第一卷(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835-836页。
[42][55]参见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400页,541页;劳动人事部机构编制局编:《机构编制体制文件选编》,上,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版,116-117页。
[43]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349-351;戴均良:《论设市模式与市制改良》,《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8年第6期,8页。
[4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48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统计表(截止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2001年第2期,25页。
[45]参见姜爱明:《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9年第3期,14-16页。
[46]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20页;杜启铭:《市和城市两概念析》,《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3年第5期,8-10页。
[47]参见罗浩:《地域型政区及聚落政区刍议——兼论撤县设市模式的误区》,《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9年第5期,16页。
[48]参见王金主编:《中国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115-117页;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11页。
[51]参见华伟:《城乡分治与合治——市制丛谈之三》,《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2000年第3期,15-16页。
[52]参见张春根:《县域论》,62-81页。
[53]参见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149-160页;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538-544页。
[54]蔡玉峰:《调整县乡行政区划促进行政机关改革》,《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199-200页。
[56][57]参见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21-23页,18-21页。
[58][61]参见华伟等:《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初步构想》,《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1-10页。
[59]参见陈嘉陵主编:《各国地方政府比较研究》,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36页。
[60]参见查尔斯·A ·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下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906-915页。
[62]吴国庆:《80年代初法国地方管理制度的改革》,载张文范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543-544页;陈嘉陵主编:《各轩方政府比较研究》,188-189页。
[64]参见王力雄:《溶解权力——逐层递选制》,网上书。
[65]参见1998年10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关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会议的消息。
[66]参见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编:《全国小城镇试点改革经验文集》,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18、183、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