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活动中的社会题目及其对策(10)
2017-09-12 03:28
导读:的非农产业部分发展。 〖jz〗四、远景展看与对策思路 综上所述,在80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妇女因社会的自身的各种因 素所限
的非农产业部分发展。
〖jz〗四、远景展看与对策思路
综上所述,在80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妇女因社会的自身的各种因
素所限落后于男性。假如这种状况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予以改变的话,那么到本世纪末中国的
农业和农村很可能完全成为妇女的了。
我们不妨做一个推算:90年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
及转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和全国在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和人
民生活水平达小康的目标。专家们根据80年代的经验,即农民人均实际纯收进增长1%,要求
农村非农产业劳力增长1.225%的关系,猜测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进要达1200元(相当于目
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进水平)的标准,农民人均收进则需从1990年起以年均6
.65%速度递增,同期内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速度应保持在8.15%的均匀递增水平,这就是
说到2000年末时,农村非农产业劳力增加1.16亿左右(不包含通过其他途径从农村进进城市
,成为城市居民的劳力)。①再按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就地转移占68%的比例推
算,②2000年末时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总共应增加1.7亿。加上80年代已经转移
出往的1.3亿,到2000年时农村应有3亿非农产业劳动力。如若妇女仍然保持80年代在总体转
移中的25%的比例,那么到本世纪末有7500万妇女转移到非农产业。另据专家猜测到2000年
,农村劳动力将超过5.4亿,妇女劳动力约有2.6亿左右,分别扣除转移出的非农产业人数,
2000年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中女性为18500万,男性仅为5500万。这样的话,农村妇女向非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农产业转移的滞后不再仅仅是个妇女发展题目,它直接影响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性别
比例的均衡以及未来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加强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不
失时机地提出利于妇女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政策,以改变妇女在总体转移中的劣势,就显得格
外重要。
1.要重视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两个方面为妇女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分
的转移提供了条件。一是只有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妇女才能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
出来,从而才有可能实现向非农产业部分的转移。二是第三产业从发展看是最能容纳劳动力
的产业,也比较适合妇女的特点。据世界银行《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80年低收进国
家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70:15:15,即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大体相等。我国1988年三次
产业的就业结构第二产业份额为22.6%,第三产业份额为17.9%,即第三产业就业份额低于第
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但能促进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能较好地吸收妇女
劳动力,逐渐改变农村非农产业中女性比例偏低现象。
2.选择有利于吸收妇女劳动力的城镇发展规划。由于历史、经济、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我国
未来人口城镇化仍然要把重点放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集镇的发展上,80年代的经验已经证实,
小城镇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城市人口的性别比。而任何地方的性比例关调都会
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题目。为了使未来城镇和农村人口保持性别比例的均衡,就必须在城市,
特别是新建的小城镇发展规划中,留意增添适宜妇女就业的产业以及为此服务的必不可少的
社会福利设施,以吸引妇女劳动力。
3.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妇女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的进步。现代化对人的选择首先是文化技术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素质的选择。非农产业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农村妇女
如若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文化落后状态,那么向非农产业部分的转移就仍然要受到制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