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活动中的社会题目及其对策(9)
2017-09-12 03:28
导读:冲的自然是女工,在乡镇企业也同样。假如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整个社会产业劳动雄师的蓄 水池,那么农村妇女便是这蓄水池的蓄水池,有专家称之为“
冲的自然是女工,在乡镇企业也同样。假如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整个社会产业劳动雄师的蓄
水池,那么农村妇女便是这蓄水池的蓄水池,有专家称之为“第二蓄水池”的命运。
①金一虹:《经济改革中农村妇女的现状与出路》。
二、农业女性化趋势与农村妇女发展
农村妇女劳动力向非这产业转移的滞后,带来最明显的一个后果是农业的女性化趋势。尽管
没有正确的数据描述全国各地区妇女仍滞留在农业劳动中的人数和比例,但近几年很多学者
在不少地区的乡村调查中都发现这一点。1985年
社会学者马杰里·沃尔夫(m.wolf)在福建、
江苏、山东、陕西等四个省乡村做调查,她发现妇女劳动力在农业劳动中占到59—88%的比
例,而男子仅占11—64%。
以上调查显示,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越来越成为妇女的主要工作,全国
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业女性化趋势,而且是经济越发达,此类现象越严重。对此目前
有两种倾向性看法,一咱是夸大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比以前增大,肯定其对妇女
地位改善的进步意义;另一种是担忧对农业技术改造的不利,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夸大消极性
。前一种以妇联组织为代表,后一种主要是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他们站在不同的视角各自
看到了题目的一面。但是尚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即农业女性化对妇女自身发展的影响,
以及由此带来的妇女在未来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文化走势却被忽视了。
一般我们在两个方向上谈及妇女的发展和进步。一是和自己以前做纵向比较,二是和男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妇女全部退回家庭专职家务的办法,以支持其丈夫投身产业化生产。
(二)来自土地的制肘
如前所述,80年代以来另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分的转移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因而
土地的收进依然是每个家庭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农业成为就业和生活的保险措施,在现行
以家庭为单位按人头占有责任田的体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在本身占有土地,家庭成员分
工分业,自己兼业的情况下游离出往的。据河南省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对600名已经
转移出动的农民的问卷调查,他们中间99.6%的人责任田是由家人代耕或农忙时自己回往耕
种的,只有0.4%的人把责任田让给别人。①保贸责任田,使转移出往的劳动力有了可靠的
退路。因此一般农民即使转移出往以后也不愿转让责任田。农村目前核心家庭已占60%以上
,这种建立在家庭内部分工分业基础上的转移,自然是较少有拖累的男性。尽管转移出往的
男性兼顾庄稼的种和收,可留下来照顾责任田的还是妇女。只要转移出往劳动力其就业收进
和稳定还没有达到放弃土地的程度,换句话说只要农业仍然承担着家庭就业和生活保险的任
务,那么妇女的转移就要受到限制。
以上两点都显示在妇女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结构性障碍。中国农村在其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又
一次地重复了历史的老路〖cd2〗以牺牲女性的个人发展为代价,换取男性社会价值最大限
度的实现。
(三)从女性自身来看,受教育程度低是最大的障碍
有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转移与其文化结构呈正相关。1987年我国转移劳动力比重较大,占
55.5%。从文化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上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每百人中有9
.2人转移,文盲、半文盲中每百人仅有1.5人转移。②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远低于男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人口文盲率为26.27%,其中男性文盲率是15.76%
,女性文盲率为37.17%。这就是说全国农村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男性每6个人中有一个是
文盲,而妇女是不到3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文盲。这样的文化素质自然是限制她们在农业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