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后体制下的乡村政治:变迁与重建(11)
2017-09-19 04:42
导读:力。据研究表明,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增加,累计约1亿左右,而目前中国 约有剩余劳动力已达1亿人,预计到2000年,农村牧副渔业劳动力需求
力。据研究表明,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增加,累计约1亿左右,而目前中国
约有剩余劳动力已达1亿人,预计到2000年,农村牧副渔业劳动力需求将增加2500万人在
右。因此,到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75亿人左右。(注:引自张留征等:
《中国农村经济的未来格式》,中信出版社1992年版,第49-50页。)吸纳和消化这些剩
余劳动力将是中国农村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与此同时,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等的提
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抽水本钱”却越来越高。吸纳一个劳动力的本钱可从固定资产
原值和劳动力工资水平两个指标衡量。1978年,乡村企业吸纳一个劳动力的本钱为人均
固定资产原值872.28元与人均工资收进306.73元之和,而到1990年,人均固定资产原值
达到3083.82元与人均工资收进1219.24元之和,进步3.8倍。也就是说,1990年同样的资
本投进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以前的26.3%。(注:农业部乡镇企业司资料,转引自张红宇
:《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在条件较好的
地区,发展乡村非农经济也许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由于发展非
农经济的进进难度,一时可能难以实现。
张红宇在肯定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选择的同时,提出“中
国农业应以更大的劳动替换方式,进步农业集约化程度。在农业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应该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普遍选择。”(注:张红宇:《中国农
民与农村经济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第129页。)单就缓解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而言
,这种“劳动积累”方式当然是有效办法,但这却是农业过密化的选择。社会变迁的标
志就是社会分化。将农民过密地吸纳到农业,对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后果是值得怀疑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同时,“劳动积累”如何实现?我们知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往向是由利益决定的,农
民脱离农业本来是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太低(还有土地撂荒不种的),通过什么方式要
农民再回到边际效益很低的农业集约化上往?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很棘手
的题目,特别是在较落后的地区,内卷式农业有其困难与不足,产业化又没有条件。从
乡村政治来讲,较落后地区在这种状况下最多产生维持型政治,能够保证乡村社会的安
定就属不易了。
因此,乡村政治重建不单单是政治重建的题目,而是一个牵涉到城市化产业化的社
会总体变迁过程,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在很低的生产力水平上拥有十亿农民的乡村社区的
政治现代化。总体上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太慢,还落后于产业化。(注:1982年,我
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0美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而同样的经济水平下
,世界其它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29%。)既然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内卷于农业,就社会稳
定而言,又不能成为流民,就有必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否则,过多剩余劳动力在社会的
活动,会对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压力。城市化有两种:一种是就地城市化,在乡镇产业发
达的乡村社区,应加强规划,使之尽量地城市化,并发挥其辐射和带动效应。一种是异
地城市化,将乡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新的一项研究表明
,到2000年,中国城市将可以吸收6539万个农业剩余劳动力。(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
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治理》,1990年,转引自《中国农村经济
的未来格式》,中信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因此,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加大
力度,完善措施,积极稳妥地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来,是中国农村走向现代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化的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陈忠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目加僚右
@②原字为→下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