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后体制下的乡村政治:变迁与重建(6)
2017-09-19 04:42
导读:大代表黄金发为其靠山,横行乡里,强霸13家村民100多亩藉塘,以“看青”为名勒索群 众财物达70多次,并有30多人因不顺其意惨遭毒打,村民畏之如虎。
大代表黄金发为其靠山,横行乡里,强霸13家村民100多亩藉塘,以“看青”为名勒索群
众财物达70多次,并有30多人因不顺其意惨遭毒打,村民畏之如虎。(注:顾月忠:“
河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观”,《liào@①看》1995年第13期。)地方恶势力的
滋长对乡村政治整合具有极为恶劣的影响。
7.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嬗变。包括如下方面:(1)价值观从重集体轻物质利益到利益
主导型转变。财产制度和生产关系(包括分配制度)的转变,使农民成为独立的利益主
体,农民追求自身利益成为正当。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行为具有其公道性。韦伯揭示了
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因素,即是追求财富和禁欲苦行。公社后体制对物质利益的尊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片面的利己主义行为取向则可能导致分解社会整合,其政
治表现是主观和客观的反组织倾向,社会表现则是私欲膨胀导致社会畸变,如恶势力产
生。(2)宗族观念的兴起。前已论述,此不赘述。(3)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并存,公社解
体后,在比较落后的地区,小农的自发性和散漫性又表现出来。在这些乡村地区,农民
守旧、散漫,缺乏竞争意识和商品观念,有如恰亚诺夫不求效率,只求满足需要的家庭
生产。(注:参见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心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恰亚诺
夫以为,农村的落后,在于农民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不足。)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地
区,现代观念有较大发展,如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观念、同等观念、
科技观念、开放观念、变革观念,等等。观念的现代与传统,对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发
展具有重大影响。
以上即是影响乡村整合的主要因素,显然,任何政治形式都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而是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
(四)公社后体制与公社体制及传统体制的比较
在近代以来的乡村社会,乡村政治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保甲制(解放前)——政
社合一(公社制)—乡政村治—乡村企业化组织。看起来,乡政村治似乎与保甲制相类
。因此,也许有人觉得公社后的乡政村治是对传统的乡村社会的复回,这要联系土地制
度和政权建设综合考察。公社后乡政村治与传统乡村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土地的集体所有
,公社后体制下的土地是不能买卖的,我们知道,传统社会的土地吞并和保甲制的腐化
(杜赞奇所谓的政权建设内卷化(注:参见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是乡村衰败的重要原因。公社后体制下的土地公有制及政权建设
的有效性是保证高度分化社会稳定的重要杠杆。公社后体制与公社体制的根本性的生产
关系区别则在于个体经营,前面已经分析,这是公社后社会变迁的基本原因。因此,公
社后体制分别是对前两种体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否定。
公社后体制与公社体制的共同点在于其土地公有制和基层机构的连续性。公社后体
制往除了政社合一的“社”的一面,但在组织机构中,则保存了公社制中“政”的一面
,公社后的乡村组织体制是建立在公社体制的基础上的,如公社变成了乡,大队变成了
村,生产队变成了组,其组织建制和区域划分与公社是一致的。
公社体制乡村政治特点是社区政权化,社会国家化(注:关于公社体制下国家与社
会的关系,参见拙文“论人民公社体制的组织意义”,待刊稿。),固然保证了国家的
强控制,但也牺牲了乡村的自治,导致了国家权力对私人领域的过多干预,是“强国家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弱社会”的模式,总的来说,公社后体制下国家权力是弱化的,而社会发育则具有不平
衡性,在瘫痪型乡村社区,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弱国家弱社会”模式,国家权力难以进
进社会,社会也难以向国家进行程序性的利益表达。在维持型乡村社区,国家与社会关
系基本上保持了“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国家政权的政治输进未被阻断,但社会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