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后体制下的乡村政治:变迁与重建(7)
2017-09-19 04:42
导读:织性仍较低。在发展型乡村社区,国家与社会关系表现出“强国家强社会”的趋势,国 家在保持通畅的政治输进的同时,社会也发育起来,向国家作出利
织性仍较低。在发展型乡村社区,国家与社会关系表现出“强国家强社会”的趋势,国
家在保持通畅的政治输进的同时,社会也发育起来,向国家作出利益表达并代替执行国
家的某些职能。
公社后体制下乡村政治的重建
(一)乡村政治整合的视角:社会再吸纳
组织理论以为,组织的存在,维持和发展是以人的需要为条件的,不能满足人的需
要的组织是难以维持并存在下往的。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f·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
论都揭示了组织的这一内在要求。(注:〔美〕丹尼尔·a·雷恩:《治理思想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因此,是否能吸纳农民的要求是公社后组织变迁的
内在根源,也是各种社会气力影响乡村整合的内在机制。公社后体制下乡村政治的发展
与瘫痪都与乡村社区对农民的吸纳能力有关。考察乡村社区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及状况是
考察乡村社区组织能力及状况的重要标志。
1.农民需要的变迁。
农民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在公社时期,由于片面夸大个人服从集体、
重精神激励,农民个体是不能有什么个人要求的。公社后体制下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需
要都有了很大改变。首先,经济要求的改变,这是乡村社会变迁的心理基础,公社制下
,农民是不敢想发家致富的。由于当时以为那是搞资本主义,但公社后体制给家庭致富
提供了制度基础,因此,搞好生产,发家致富成了农民的第一需要。农民的经济需要具
有不同的层次。在走向非农化的社区里,农民需要资金、技术,需要就业机会,这些成
了吸纳农民的手段。其次,政治要求的变迁。农民的政治要求并不一致,有的农民满足
于自由散漫的家庭经营,因此,没有政治方面的要求,“与官府无涉”,有的农民则有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政治要求,希看参与乡村政治,选举乡村干部,影响乡村事务,更有的村民希看进进乡
村决策体系,甚至进行非制度化的渗透。如1994年,广东恩平发生的贿选案。(注:关
于农民的政治参与,参见李学举:《中国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研究》,中国社会出版
社1994年版,及张劲松:《农村经济能人与乡村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三,物质文化生活要求的变迁。公社时期,社员集体劳动,闲暇时间较少,物质文
化生活一般是大队同一放电影及举办一些庆祝活动,非常有限。公社解体后,农民的闲
暇时间增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特别是在较为富裕的乡村社区,农民在生活方面具
有较高的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对农民业余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也是公社后社会吸纳
的一个重要方面。
2.公社后社会吸纳的状况及特点。
公社时的社会吸纳是强制型的,公社体制通过集体劳动和户籍制度等将人们联结在
社队里,是地缘吸纳和业缘吸纳的同一。而公社解体则使二者产生了分离,解除了业缘
吸纳也削弱了地缘吸纳,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假如社会不能及
时消解这些社会分化带来的压力,就会出现社会题目,公社后乡村社会某些失序就是社
会对农民的吸纳不力造成的。乡村的组织状况均可从社会的吸纳能力得到解释。(1)发展
型乡村政治里,社会经济组织重新吸纳了公社解体开释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使业缘吸纳
与地缘吸纳重新同一,同时政治、文化吸纳亦得以发挥,因此,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
展。(2)在维持型乡村社区,固然经济吸纳的能力有限,但政治吸纳功能基本正常,因此
仍然使乡村保持稳定。(3)在瘫痪型乡村社区,经济和政治吸纳均不充分,社会出现疏松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无序状态。
固然s·n·艾森斯塔德以为建立适应社会变迁的制度结构是多样化的,但是这一过
程却是确定无疑的,由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变迁的持续发展。(注:见s·n·艾森斯
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三章。)张劲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