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后体制下的乡村政治:变迁与重建(9)
2017-09-19 04:42
导读:些义务,君主(政府)极易陷进错误,要行之得当,恐不是人间聪明和知识所能做到的 。”(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
些义务,君主(政府)极易陷进错误,要行之得当,恐不是人间聪明和知识所能做到的
。”(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第252-253页。)密尔在限制政府的主张中,也以为发动社会气力进行治理,有利于进步
人们的智识、才能和创造力,增进社会效率。对于政府计划型经济,短缺经济学和制度
经济学有过精辟的论述。
人民公社时期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公社体制对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都产生了
一些不利的影响,它推行的政治运动及均匀主义延缓损害了***也牺牲了效率。因此,
公社后体制的乡村政治不应再回到过往国家与社会不分,国家通过单一的政权气力实施
对社会强控制的轨道上往,而应通过发育社会,引导乡村自治实现对乡村的控制,也就
是说,应从过往的政权控制转移到现在的社会(区)控制。这是乡村政治重建的目标模
式。
乡村的社会控制并不排除国家政权在乡村政治中的作用,在我国乡村社区,由于农
民的政治意识还未现代化,并且现实条件也不成熟,靠乡村自发地发展社会控制,本钱
极高。第一,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第二,目前乡村存在某些失序的现象;第三,自
发发展可能存在两个向度:一是走向进步;一是回回传统,如求助于宗族势力和宗教迷
信,这是一种逆现代化的倾向。因此,公社后乡村重建应在政权引导下进行,并由政权
气力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乡村政治重建的主要途径
对于搞好公社后体制下的乡村政治建设,国内学者已有很多论述,内容涉及各个方
面。***提出,乡村发展应在如下几方面作出努力:(1)增加资源;(2)稳定核心;(3
)坚固基层;(4)扩大手段;(5)扶助乡政;(6)理顺人事;(7)完善规范;(8)加强监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注:《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第272-278页。)李守经等以为,搞好乡村自治应分
步到位,循序渐进,包括搞好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优化结构,强化功能,依法治
村,规范治理等方面。(注:李守经、邱馨:《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研究》,中
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137页。)张厚安、徐勇等以为,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应注
意:(1)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2)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组织;(3)发展壮大乡村经济社
会组织。(注: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第29章。)我以为,从社会吸纳的角度,乡村政治重建主要应从乡村非农经济、自治组
织、城市化几个方面进手。
1.发展乡村非农经济。发展乡村非农经济是公社后农村组织重建的基础,这是乡村
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孕育着乡村现代化的萌芽。发展型的乡村政治基本上是非农经济
发展的乡村。而瘫痪型的乡村政治主要亦是由于乡村经济的依存性不强所致,因此,农
民在非农经济上的再合作,成为乡村政治发展的主要取向。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题目:
一是乡村经济再合作的产权题目。目前的“经济合作论”者主张发展农村的“集体经济
”,这种“集体经济”大多存在产权模糊题目。张晓山专门研究了乡村企业的产权题目
,以为题目的关键点在于“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并不能行使财产权利,而产权的代理人
却能享有完全的财产权利,但又不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具体承担责任,这就造成了集
体资产的流失。”集体企业产权上缺陷的具体弊端是,政企关系上,行政干预经济,政
企不分,导致责任不清和公私不分,***现象滋生,在经营治理上,表现为短期行为(
承包制)和约束软化等。(注: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经济治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3页。)制度经济学揭示了产权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决定
性作用。目前,乡村经济组织产权上存在的弊端已产生了不少题目,因此,搞好乡村企
业的产权改革已是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在经济较为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