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11)
2017-09-21 05:47
导读:,建房用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集镇建设规划办理。从此,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开始加 速。 过往我国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很少伴随人口的迁
,建房用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集镇建设规划办理。从此,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开始加
速。
过往我国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很少伴随人口的迁移,而小城镇对农民移居的开放
,
却根本上突破了这一农村中新兴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依托,也是整个农村社会
转型的基础。在中国,小城镇的传统功能是农副产品的集散。近十年来,小城镇成为农民生
产、服务、娱乐、教育以及信息辐射的中心。小城镇的社会功能多样化,满足了农民日益增
长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增加了农民对小城镇的依靠性,减少了农民对大、中城市的依靠性
。小城镇的发展必然将现代的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使农民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小城镇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的第一级“蓄水池”,离开土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多数被小城镇“
截流”。有些小城镇通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扩大为都市。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别的基本出路。然而,对于发展小城镇的题目,学术
界有不同意见。有的人以为:“从总体上来评价是弊大于利”;有的人以为:“这是城乡隔
离政策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延伸”,也有人写道:“这是沉醉在所谓中国式产业化的美好幻觉
之中”。
他们主张走“大城市化”的道路。费孝通教授指出:“大理的农村人口集中到城市往是不可
能的。主张以大城市为主来容纳农村人口的意见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是不了解中国社会实际
情况的人的想法。”如何加速农村城镇化?我以为,主要途径是产业集中。我国乡镇企业与
家庭企业分散在一个个村落之中,同时,“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这种分散格 具有交通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不便、信息不灵、土地资源浪费、交易用度偏大等弊病。产业集中在有利于降低社区利益约
束而获得外部经济,并使农村产业成为与城市产业无差别的现代化产业。应选择中心城镇作
为农村产业的集中地;并改善这些城镇的投资环境,制订政策鼓励乡镇企业与家庭企业向这
些小城镇集中。从而,使用农民的积累建设“农民城”。目前,可以利用各地近几年兴起的
“乡镇经济开发小区”建设热,使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在小区建设中,乡
镇企业与城市企业、乡镇企业与外商企业,实行跨所有制、跨单位或跨区域的联合,“经济
细胞空间适度聚集”的规律,这些新增生产要素,产生较强的“聚集效应”。
另一条途径是人口集中,全面开放小城镇户口,实行身份证登记制度,答应农民定居。
〖hth〗城市化吸纳
〖htss〗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化,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
。目前,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促进了产业化的进程,使经济迅速增长
。而我国的特点是,产业化超前而城市化不足。1991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产业占77.6%
,农业22.4%,但当年我国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6.4%,而农村总人口占73.6%。就城市化
水平而言,我国与相似发展程度的国家,如印度(36%)、印尼(35%)、马来西亚(43%)等相比
,明显偏低。我国城市发展滞后,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从第二产业的特点看,产业企业相
对集中布局,可能产生系统结构组合的“集聚效应”,而城市化的滞后导致我国乡镇企业的
布局过于分散,失往了这种效应。同时,城市化滞后,第三产业也发展不快。
目前的产业化进程表明,城市越集中,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根据1986年统计资料,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百元固定资产原值提供的利税,大于200万人的城市为33.84元,100—200万人口的城市为25
.76元,50—100万人口的城市为20.19元,20—50万人口的城市18.18元,20万人口以下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