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4)
2017-09-21 05:47
导读:化城市,是现实可行的。 “离土不离乡”本身不是谁出的主意,谁下的一道行政命令,而是客观条件下中国农民自己 走出的路。现在离土不离乡的这部分
化城市,是现实可行的。
“离土不离乡”本身不是谁出的主意,谁下的一道行政命令,而是客观条件下中国农民自己
走出的路。现在离土不离乡的这部分人为数很大,估计全国达到8000多万。这么多人都离乡
进城,需要再建能够容纳30万人口的大城市200多个这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内是不可能做到
的。“农民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活设施,进镇从事工贸易活动,在当前不失为最经济、最有效
的方法。”(费孝通,1986)
〖hth〗跨社区活动的高社会本钱
〖htss〗“离土不离乡”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转移方式,是一种稳性的“民工潮”;
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另一种转移方式〖cd2〗“离土又离乡”,即一种显性的“民工潮”。
假如本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该地农民就会“离土又离乡”,这也是公道的活动。’离土又
离乡”这种转移方式将越来越显得重要。这种转移方式的个人本钱,高于“离土不离乡”的
转移 。离土又离乡活动方式包括:(1)挪窝式活动,即全家进进外地集镇或城市居住与工作
;(2)单飞式活动,指个别家庭成员常年进进外地城镇就业的活动。
对于“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跨社区活动,可以用“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来解释。这
种理论以为,城市中正式劳动力市场进出的是城里人;另一个是非正式劳动力市场,提供城
里人所不愿从事的工作(m.p.todaro,1982).我国城市中确实也存在“二重劳动力市场”,其
中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吸纳了大批来自农村的“打工妹”。很多企业的苦、脏、累活,全部由
乡下进城打工的农民承担。同一单位,正式工支使临时工,城市临时工又支配从农村来的临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时工。农民工干重活、累活、脏活,收进与福利则往往较差。假如没有“二重劳动力市场”
,每年就难于形成强劲的“民工潮”。
进城农民工的低保障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一种高本钱因素。这里有很多触目惊心的事
例:如1988年,《工人日报》曾连续向社会表露一些“三资”企业中打工妹的处境 ,竟然
同50年前夏衍笔下的“包身工”相似。
城镇中农民活动人口的违法犯罪,是跨社区活动的又一种社会本钱。有些地区,城镇外来人
口违法犯罪率近年来出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对社会治安和当地居民的安全感造成很大的威胁
。
〖hth〗梯度转移模式
〖ht5ss〗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活动呈“梯度转移”态势。这一态势包含两种现象:一是第
一
产业的过剩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的速度快于第三产业;二是迄今为止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容
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先发达地区形成“二一三”的劳动力结构。现以苏南地区为例,
1985年,产业、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无锡市为51.2%和15.8%;苏州市为43.4%和36.7%;常州
市为40%和39.3%;到1990年,三市的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9%、52.2%(产业46%)和1
8.9%,详见表1。
〖jz〗〖ht5”h〗表1〓〓〓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劳动力结构〓〓〓(%)
〖bg(!〗〖bhdfg2,wk8,k8。3w〗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hdg1*2〗1952〖〗80.9〖〗8.5〖〗10.6
〖bhdw〗1978〖〗60.0〖〗28.9〖〗11.1
〖bh〗1980〖〗55.6〖〗33.5〖〗10.9
〖bh〗1985〖〗34.0〖〗49.6〖〗16.4
〖bh〗1990〖〗28.9〖〗52.2〖〗18.9〖bg)f〗
〖jz〗〖ht7”〗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1991)。1952年为苏州市资料。
〖ht5ss〗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80%下降到30%以下,苏南地区(苏、锡、常)只用了近四十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时间,而日本用了八十多年的时间。即从上一世纪的80年代到本世纪的60年代。1878—1882
年日本劳动力的就业构成是:第一产业占82.3%,第二产业占5.5%,第三产业为12.1%;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