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5)
2017-09-21 05:47
导读:年,第一产业为32.3%,第二产业为29.5%,第三产业为38.2%。〖zw(〗胡焕庸、张善余:《 世界人口地理》,第209页。〖zw)〗这表明苏南地区发展速度与现代化
年,第一产业为32.3%,第二产业为29.5%,第三产业为38.2%。〖zw(〗胡焕庸、张善余:《
世界人口地理》,第209页。〖zw)〗这表明苏南地区发展速度与现代化进程比日本更为迅速
。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性梯度转移模式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似,而不同于发展中国家的“
跨梯度转移”模式。在发达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农业劳动力相对于制造业来说
趋向减少,而制造业劳动力相对于服务业来说也趋向减少。〖zw(〗克拉克:《经济进步的
条件》,第492页。〖zw)〗“跨梯度转移”模式表明,欠发达国家开始产业化以后,可以跳
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节约劳动的新技术,形成“后起者上风”,促使第一产业过
剩劳动力主要转向第三产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就业者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增长
速度,并且第三产业就业者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就业者的比重。例如,中等收进的发展中
国家与地区,196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为62%,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为15%,第三产业
的劳动力比重为23%;到1980年,三次产业就业者比重分别为46%、21%与34%。这是一种“外
发型”的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劳动力转移模式。不过,发展中国家为了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
,从发达国家获取“后起者上风”,也历经抗争与艰辛,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主要通过内发型增长渠道向前推进,资本和技术均主要依靠自我积累
和自我发展,这种发展加速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952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
重是83.5%,至1977年下降为74.4%。25年下降9.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346个百分点。转移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的总量也不足3000万人。
1997—1992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由74.4%下降到58.8%。15年下降15.9个百分
点均下降1.06个百分点。这一阶段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约有15000万,相当于前一段转移
规模的5倍。
根据中心制定的经济发展“两步走”的决定,到来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的水平。事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能按这一速度进行,那么可以推算出,再过44年,即到2038
年,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2以上降到1/10以下。农业劳动力比重
在1/10左右是一个国家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标志。
再与已完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达国家的转移速度相比较。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中,农
业劳动力在全国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由1/2下降到1/10,一般要经历80—100年。转移速度最
快的数日本,1947—198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51.6%下降为8.8%。3
8年下降42.8个百分点均下降1.13个百分点。可见,即使与日本相比,中国目前农业劳动力
比重年均下降1.06个百分点的转移速度也不算慢。
〖jz〗〖ht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外溢机制
〖ht5h〗家庭承包制潜力已经用尽
〖htss〗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由生产队转换为家庭。家
庭承包制
是农民的自发行为被纳进国家社会经济体制的结果。它对于农民的解放作用,首先是使农民
有可能土地的束缚,取消了过往强加在农民身上不准离开土地的行政性限制。由家庭来配置
劳动力资源,农民就有了支配自己劳动力的 权。“活动性”是农民自由支配劳动力的表现
。一些乡,乡村人口不再种地,而进厂作工挣钱,或走乡串户跑买卖,真可谓“八仙过海,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各显神通”,开拓出种种“发家致富”的渠道。中国的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农村的人口开始
活动了,这不仅为中国社会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家庭比生产队肯有更高的利益觉醒度,其配置资源的行为直接受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影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