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3)
2017-09-21 05:47
导读:我国“农民工”进城与其他国家的国内移民现象相比,共同点之一就是连锁迁移,即移民本 人不仅通过先行的移民而获得就业信息,而且还接受了先行移
我国“农民工”进城与其他国家的国内移民现象相比,共同点之一就是连锁迁移,即移民本
人不仅通过先行的移民而获得就业信息,而且还接受了先行移民提供的就业、住宿等的实际
帮助。正是这种连锁迁移,才形成了蔚为壮观与持久不断的“移民流”。第一次来到都市的
青年惊喜地发现:“外面的世界真出色!”工作不好,但也有可能找到,赚钱不轻易,但也
有人赚到了。年终风尘仆仆地回到农村的“打工仔”、“打工妹”,不仅口袋鼓起来了,还
知道那么多有趣的事。他们成了当地人心目中的“英雄”,引来了多少羡慕的目光。“空手
而出,抱财回家”、“三百万川军闯天下,一年赚回五十亿”、“劳务雄师又添劲旅、赣军
已达一百五十六万”,中国中西部省份的传媒春节前都以这样欣喜、兴奋的语调报道民工给
当地带来的好处。劳务输出已成为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当地将此作为一项产业
来抓。这种***导向和外出打工者“衣锦还乡”的活广告,无疑把民工潮源头的闸门又提
升了几级。
春节一过,出往过的又要走了,没有出往也想随着走。这样,一带一,一带二,滚雪球般
的示范效应就发生了。我国现阶段的“移民流”被人们称之为“民工潮”。也正是这种连锁
迁移,才形成了很多来自农村的同乡劳动团体与同乡群居村落。例如,南京有“河南村”、
“安徽村”等,北京有“浙江村”等。可见,很多农民加进“民工潮”的纽带是地缘与亲缘
关系。
〖ht4”〗〖jz〗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本钱
〖hth〗低本钱转移渠道
〖htss〗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的因素,首先是就业机会,包括本地的就业机会和外地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就业机
会。假如本地有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更多的就地转移。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
本地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日渐增多的工作岗位,从而逐步形成了“离土不乡”的转移模式
。离土不离乡就是在社区内部变动职业,即进乡村企业务工,或者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商品性
非农生产。这样,农民仍然居住在原有的住宅里,或者把住宅变成家庭产业或其他经营活动
的用房,从而节约了房租或生产性用房的投资,降低了农民个人角色转移的本钱。我国农村
资金短缺,适宜采用就业本钱低的方式。据测算,城市国有经济每1亿元投资,可吸纳1万左
右的劳动力;而乡镇企业增加1亿元投资,则可吸纳5万人左右;一些村办企业的吸纳率更高
。这种低本钱的转移方式主要表现为钟摆式活动,即进进居住地四周城镇务工经商,早出晚
回。
80年代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道路是“离土不离乡”。据国家统计局,1991年底全国乡
镇企业非农业职工人数为9363万人,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21.7%。1978—1991年,转移到乡
镇企业与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部分的乡村劳动者为8500万人,转移到城市的乡村劳动
者为1680万人,分别占总转移劳动力的83.5%与16.5%。
有人以为,农村人口大量流进城市是产业化的必然进程,“离土不离乡”是与这一进程背道
而驰的。这一观点与国外学者根据方社会的情况而提出的“人口移动转变规律”相似:大量
农村人口流进城市发生在从前产业社会向产业社会转变的早期阶段,在一时期里经济中心和
外围的差别出现,现代化从变革的中心向外围扩(w.zelinsky,1975)。在中国从前产业社会
向产业社会转变的早期阶段,经济中心与外转不等同于城市与乡村。经济中心不单纯是在城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市,农村也可以集镇为基础形成经济中心。因此,“离土不离乡”与小城镇建设是紧密相关
的。中国农村幅员广大,人口稠密,通过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发展小城镇与建设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