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前理解资料(1)(11)
2016-08-15 01:22
导读:因此,语言要真正地成为主体有意义的存在方式,必须与当下联系在一起。利科尔说:“当我们的语词离开了它们所起作用的确定语境来考虑时,就会有多
因此,语言要真正地成为主体有意义的存在方式,必须与当下联系在一起。利科尔说:“当我们的语词离开了它们所起作用的确定语境来考虑时,就会有多种含义。……字词的多义性要求,在确定某一特定信息中字词的当下意义时,要有语境的选择作用作为补充,这一信息是置身于某一特定情境中的某一特定说话者传递给某一特定听话者的。对语境的敏感性就成为多义性的必要补充和不可缺少的补充因素。……这种辨别活动可被恰当地称为解释;它在于识别出说话把什么样地具有相对单义的信息建立在普通词汇的多义性基础上。用多义性的字词产生出某种相对单义性的话语,在接收信息时辨别出这种单一性的意向,这是解释的首要和基本的任务。”当下永远是鲜活的,它赋予语言以新义。这种新义,当然是已有的语言可以理解的,但却不是由该语言体系自动生成的。而是由使用着该语言的人在当下的理解中创新性地发掘出来的。比如:“我会呼吸,象青草一样/把轻轻的梦想告诉春天”一句诗,给予人以鲜明的印象。但就一般理解而言,青草是青草,呼吸是呼吸,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但诗人创造性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竟然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效果: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舒展,在微风中颤动,乃至那清新的带着泥土味的气息都触动着我们的每一个感官细胞,把我们带到一个诗意的世界中。这种境界,是一般的表达方式所难以达到的。
但是,当这样一种联系是不可能长久地生动地联系在一起的。明显的例子是,一种表达约定俗成以后,它的意义便形式化了。它不再能马上引起新鲜的境味,而只是作为陈词滥调惯性地出现。此时的意义,又成为印象(含义),沉淀到语言当中去了——对于主体而言便是沉淀到他的前理解之中去了。事实上,语言与存在的结合只是瞬间的事,分离是注定的。分离之后,语言便只剩下具有含义和情感色彩的空壳保留在前理解之中。前理解储存的不是具体意义,无宁说,它是以经验形式储存语言符号,这些符号是一类意义(含义)与情感的代表,在时机成熟时,主体便把它们冠到新的当下的体验上,生成新的理解。霍伊认为:“……从我们更普通、更日常的体会看,语言在其中具有意义仅仅是它传递信息和谈到特殊事物的时候。”杜甫的《春望》中有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不可能溅泪,鸟也不见得惊心。溅泪与惊心完全是因“感”、“恨”而生的印象。花、鸟是客观的,中性的,本身是不带情感的。作为意象,它们既可以为佳人衬佳景,也可以为离人显别恨。只有当主体自身产生意义、情感期待,并把它灌注到当下的理解中去的时候,语言的具体意义才开始在交流中显露出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前理解便向着有意味的理解发展了。这种发展的必然性,不是语言(前理解)的必然性,而是当前预期、判断的必然性,是当下判断加给前理解的必然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语言符号乃至客观事物是半自足的,它之所以被命名为存在或被视为对象,都是主体当下参与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更象是存在的房产,只有当作为主体的人去建筑它、装饰它并且入住以后,才算是“家园”。
当一种意义生成之时,它作为语言的生成物以专一的意指否定了语言(语言作为抽象的系统存在,不是专指某一意义的),尤其当此意义引发主体的情感之时,语言便不再是抽象的语言,而是具体地有所指的语言了(用索绪尔的区分,此时该叫做言语),这时语言的当下性从它的抽象性中突现出来,并随着主体的感觉而具有了具体的(新的)意义。“一个客体被一个主体的动机,他的好奇心,首先是他的语言所限制,并给它划定界限。在主观范式中,新的真理是由一种新的语言运用和一种新的思维结构创造的。新知识的创立是知识思维为使自己适应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活动。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人们创造的。”随着当下性的推移,刚生成的当下意义变成了“前理解”,沉淀到语言系统中,它便又增益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