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审美前理解资料(1)(9)

2016-08-15 01:22
导读:我们认为,在审美理解中,姚斯所提出的初级阅读视野比二级、三级更具有意义和启发性。也更加在现象学意义上贴近主体本质力量的原初样态,是主体与

我们认为,在审美理解中,姚斯所提出的初级阅读视野比二级、三级更具有意义和启发性。也更加在现象学意义上贴近主体本质力量的原初样态,是主体与对象达成一致的基础与归宿。这是姚斯对于审美前理解的发展。姚斯提出的初级视野,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话、词话等旨趣有相近之处。尤其与以禅话诗的潜咏说有接近之处(这一点以后会谈到)。但姚斯没有在此处逗留,与其他理论家一样,他迅速朝具体的方向发展了。
二级阅读视野强调“反思性”。在姚斯看来,反思更有助于对本文的理解。“反思性阐释的区分只有通过再阅读经验的视野结构所进行的自我证实才能成立。一首诗的意义只有在周而复始地不断再阅读中才能展示自己。每一个读者,都熟知这一经验。读者在不断发展着的审美感觉的视野中所接受的一切,能够作为阐释的反思视野而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样,一级阅读经验便成为二级阅读的视野。”姚斯认为,在一级阅读中,读者只能意识到诗歌的完成形式,但还没有意识到诗歌完成的意义,更不要说诗歌的“整体意义”了。作品的意义要被理解作有待实现的意义,读者在初级理解活动中只能部分地或正确或不正确地把它实现出来。因此,姚斯认为,反思是必要的:

这时,读者通过重新阅读,从完成的形式的角度,由终及始、由整体及个别地回过头来建立仍未完成的意义,原来阻碍理解的因素都在第一遍阅读留下的问题中表现出来。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们可以期望从意义的个别因素中未定的不同方面——通过阐释工作建立起意义层次上完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在意义层次上与在形式层次上分毫不差。这一意义整体,只有通过视角的选择才能建立,……历史视野的问题就应运而生。历史视野构成作品生成和效果的条件,再次打破现时读者阐释的局限。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我们认为,反思只具有辅助性意义,因为反思只能对具体的阅读瞬间有效。由于前理解的不确定性,反思永远都是从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来进行的。如果说我们可以在某一瞬间总结性地把握对象的意义,这一瞬间必定是无穷多的,哪一个算是真正的完整的把握呢?只能说,反思与感觉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渗透,互为依赖。我们更倾向于承认,审美理解的最终目的乃是感觉的自由,而反思则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毕竟,姚斯自己也承认,“文学解释学并不认为,仅仅依据阐释和而进行鉴赏便可以解释本文的审美特性。它是把审美特性当作阐释本身的前提的。”
第三级阅读视野更接近于历史——哲学解释学。它涉及到从作品的时间和生成前提上对一部作品的阐释。对这一级的考察,似乎更多地是在对文学的历时研究意义上的。“审美理解与阐释也参照历史循环主义——阅读重建的控制功能进行。这样就不会使过去的本文屈就于某些偏见和当时意义的期待。因此,通过区别过去的本文与现时的本文,可以在变化中观察本文”。这一观点是加达默尔历史视域在文学领域的引申。事实上,“任何文学都是历史中的文学,任何文学阅读都是文学历史活动家的接受之链上的一个环节,而任何一部作品的意义都是阅读史生成的意义的群集,这种生成永远不会完结。”姚斯的二级视野与三级视野实际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说明审美理解的效果,而效果本身,其实集中于一级视野。这是因为,审美是心灵的解放,而不是反思,也不是历史,只有当反思与历史不过分地注意自身,而关注本文自身的敞开时,才是有助于审美的。
姚斯的三级视野更象是理解的三个层次,其背后暗含的能够使这三个层次活动起来的我的前理解因素与加达默尔的“对自我的前见有意识”、“历史视域”的概念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姚斯提出了“审美感觉”,使解释学向审美领域发展了。不足的是,姚斯认为,感觉是初级的,不稳定、不可靠的,需要反思意识来校正补充。我们认为,感觉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要求自我实现的欲求,是前理解向理解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个“感觉”的萌芽,在杜夫海纳那里,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论述。
上一篇:美学论文-《西方古典人物雕像美略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