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前理解资料(1)(13)
2016-08-15 01:22
导读:加达默尔在这一点上的看法趋向保守: 实际上,传统经常是自由和历史本身的一个要素。甚至最真实最坚固的传统也并不是因为以前存在的东西的惰性就
加达默尔在这一点上的看法趋向保守:
实际上,传统经常是自由和历史本身的一个要素。甚至最真实最坚固的传统也并不是因为以前存在的东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地实现自身,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养。传统按其本质就是保存(Bewahrung),尽管在历史的一切变迁中它一直是积极活动的。但是保存是一种是理性活动,当然也是这样一种难以觉察的不显眼的理性活动。正是因为这一理由,新的东西、被计划的东西才表现为理性的唯一的活动和行为。但是,这是一种假象。即使在生活受到猛烈改变的地方,如在革命的时代,远比任何人所知道的多得多的古老东西在所谓改革一切的浪潮中仍保存了下来,并且与新的东西一起构成新的价值。
在《真理与方法》中,加达默尔提出,一致性使我们得以稳定地理解,而突破则使我们得以有意义的理解。可是,在历史之中,在传统之中,理解的创造的可能性又来自哪里?来自一切事件与历史的主角——人。所谓的历史与当下,都不是凭空的、虚设的,而是因人的,为人的。主体人(此在)以自己的历史和当下的更新,构成作为类的存在物的人的历史与当下的更新。在理解活动的分析中,我们更注重此在主体的理解活动。
而人的存在又是什么呢?是历史?——历史已经过去;是未来?未来尚未到来。对于主体而言,去年,昨天,乃至前一秒都已经不现实存在了。它们如果还有作用,那便是留在主体头脑中印象——作为前理解存放在那儿;同样的,明年,明天,乃至下一秒,因为它还没有出现,因而也不是现实存在的。它们如果说有作用,那应该是主体头脑中预设的期待。过去与未来之间,便是当下,它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我们的当下的存在情形是怎样的呢?当下本身是一个小到无限可能的时间段,前一时刻已经过去,后一时刻尚未来临,这之间的一段便是当下。只有当历史对当下发生作用(或隐或显)时,它才作为有意义的知识活动起来;否则,它们只能作为一种符号储存在头脑中。当下必然作为历史的当下。同时,当下也必然作为我们的当下即作为前理解的当下出现。因为我们既不是漫长的历史也不是瞬息万变的当下,我们以前理解的形式缩短了历史的长度同时延长了当下的长度,我们于是成为当下的这一个主体。前理解象一面时间的放大镜,它把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点放大到具有能动性的我所能切实地参与的程度,使我得以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主动地期待与判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无疑,按加达默尔的观点,正确理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存在于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之中。但加达默尔的当下与传统的一致性的说法之所以不充分,是因为他没有对活生生的存在着的主体进行深入的考察。他看到了传统与当下的生生不息的循环,却没有看到循环背后的真正动力。这个动力便是此在的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对于主体而言,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从来都不是自动的,它一刻也不能且从未离开过人的心灵的能动力量的选择与过滤。
人的能动的本质力量不仅发生在理解之中,更存在于理解之前,是一切前理解的根本前提。理解的事件是具体的,是主体当下进行的。历史、传统在当下的预期与判断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是根本角色,这是循环论之不能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主体的判断与预期。历史决定论者们可以把这种规定作用看成是肯定性的,但事实上,这种规定性的制约力的否定作用也相当明显:它使我们不能跳跃性的理解而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而理解的真正目的却在于本质力量的展开与印证,正是主体的能动力量不断提出理解的要求并赋予历史以新鲜的意义。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只是素材的提供者——好比采石场提供石头给我们,但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是房屋还是雕塑却要看我们的愿意了。石头在此的角色就是说:“看,不管他能造出什么,都是石头的”。
历史、传统在理解中的角色与此相似。
C历史与现实矛盾的交织中被掩盖的真正主角——人的本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