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审美前理解资料(1)(8)

2016-08-15 01:22
导读:但这是可能的吗?在此,加达默尔设置了两个视域——一个是进行理解的人自己生存在其中的当下视域,另一个则是他试图进行理解的并把自己置入其中的

但这是可能的吗?在此,加达默尔设置了两个视域——一个是进行理解的人自己生存在其中的当下视域,另一个则是他试图进行理解的并把自己置入其中的当时的历史视域。加达默尔把这两个视域统一起来,归于“人类此在的历史运动”。从而提出:

当我们的历史意识置身于各种历史视域中,这并不意味着走进了一个与我们自身世界毫无关系的异己世界,而是说这些视域共同地形成了一个自内而运动的大视域,这个大视域超出现在的界限而包容着我们自我意识的历史深度。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唯一的视域,这个视域包括了所有那些在历史意识中所包含的东西。我们的历史意识所指向的我们自己的和异己的过去一起构成了这个运动着的视域,人类生命总是得自这个运动着的视域,并且这个运动着的视域把人类生命规定为渊源(Herkunft)和传统(Uberlieferung)。

我们认为,加达默尔的这段话基本概括了前理解的构成情况。但我们不能同意加达默尔的是,传统从来就不是解释的主体,也不是目的,而只是人的历史事件的抽象与沉淀而已。历史之为历史的特质,不仅在于其过去性,更在于其变动性。新的解释、接受之所以成立,并不是因为和传统取得了一致,反而是因为突破了传统的有限性,从有限的形式中发掘出了新的意义。当加达默尔把一切发展都归于传统归于历史的时候,我们觉得,他的正确进入循环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C姚斯:向文艺领域拓展

解释学发展到姚斯,已经开始向专门的文学接受理论转化。姚斯继承并发展了前辈的“前理解”学说,提出了“期待视域”这一概念。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告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此处,期待视野的指向很明确,就是由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或形式传统构成的、能够唤起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的印象、经验的思维定式。文学作品通过唤起读者的期待视野而实现“客观化”。可以看出,与加达默尔比较而言,姚斯的期待视野更加具体。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R·C·霍拉勃认为,期待视野“显然指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本文的思维定向。”如果说在加达默尔那里,视野是由当下与历史共同构成的,那么在姚斯这里,期待视野则主要是指,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定式。它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既往的文学接受中获得的审美经验;其二是主体个人化的生存经验,主要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兴趣品位及事件经历等等。这两方面相互交融而构成具体的期待视野。
姚斯并没有把这种定式直接归于“更早的定式”或什么历史性的东西。因为,在文学接受的领域,历史、传统的局限性比在一般解释学领域中要更加明显。姚斯直接把注意力投向了文学接受的过程。他提出了“三级阅读视野”:初级的,审美感觉阅读的视野;二级的,反思性的阐释阅读的视野;三级的,开始于期待视野的重建的“历史的阅读”。姚斯把审美理解的感觉特性归入初级阅读视野。他说,“审美理解主要指向感觉过程,因此,它在诠释意义上相关于初级阅读的期待视野,尤其是具有历史距离的本文或封闭抒情诗,通过反复阅读,掌握其形态上的一致性及意义。”同时,姚斯把初级阅读视野作为二级阅读视野与三级阅读视野的基础:二级阶段的明确的阐释和任何下一步的阅读都离不开初级阅读的期待视野,即感觉阅读的期待视野。只要阐释者意欲使本文意义视野中抽出的意义的特殊一致性具体化,而且不借助于寓言把本文意义翻译得面目全非,就必须把本文置于一个全然陌生的语境中,即赋予本文以一个超出意义视野之外的意义或曰本文的意向性。
上一篇:美学论文-《西方古典人物雕像美略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