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审美前理解资料(1)(5)

2016-08-15 01:22
导读:所谓“先有”,据笔者理解,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指主体的自律性,主体,首先是此在,是“这一个”主体,它是一个可以归属于一般的特殊存在;二是指

所谓“先有”,据笔者理解,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指主体的自律性,主体,首先是此在,是“这一个”主体,它是一个可以归属于一般的特殊存在;二是指,主体把对象纳入解释的先决条件,即:我可能问什么,以及我想问什么,决定了我问什么。所谓先见,可以解释为社会、历史、文化及主体即往经验,这些因素是“先有”的实际内容;而所谓先识(有时译作“先把握”、“先概念”),则是在主体与对象交流中直接与对象相关的观念、知识。它一方面为对象所唤起,另一方面也是直接把“新知识”纳入理解的轨范。先有、先见、先识作为先在结构的三个层次,是统一的,构成了所有理解与解释的基础。“正是先有、先见、先识等前理解构成了人在历史中的存在,正是前理解介入了理解,才使理解成为可能。前理解是我们认知主体的历史存在形式,并时刻为理解的发生过程作着起点,它是一切理解的条件。”
但是,在我们考虑“前理解是如何达至理解的”“在理解过程中,主体所得到的认识是否可靠”等问题时,却似乎陷入了一种循环。依海德格尔的说法,“向可能性筹划”、“解释即自身”,一切可能性早已由现实决定了。我们只能得到由我们的前理解所确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早已在前理解之中了。前理解的这种“奠定一切的作用是否还给解释活动留下任何余地呢?”或者我们问,“解释活动是否只是一个被决定好了的自动过程呢?至于究竟是什么促使解释者选择属于特定存在者的概念或反之,至于究竟以何种标准来判明一概念是否属于特定存在者,我们都不得而知。”这时主体似乎成了一只追着自己的尾巴绕圈子的猫,对认识无能为力。
海德格尔承认,循环不可避免,但他对待循环的态度却迥异前人。他认为,逃避循环、或屈从于循环,都是不正确的。海德格尔说,“循环不可以被贬低为一种恶性循环,即使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容忍的恶性循环也不行。在这种循环中包藏着最原始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只有在如下情况下才能得到真实理解,这就是解释(Auslegung)理解到它的首要的经常的和最终的任务始终是不让向来就有的前有(Vorhabe)、前见(Vorsicht)、和前把握(Vorgriff)以偶发奇想和流俗之见的方式出现,而是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这些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从而确保论题的科学性。”“解释者在解释过程中必须克服他们所经常经历到的起源于自身的精神涣散而注目于事情本身。”加达默尔的解释并没有使问题变得简单,因为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事情本身也还是由我的前理解来确定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事实上,海德格尔的循环的奥秘可以在对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中揭示出来。因为,前理解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而任何一种已生成的前理解都不是僵化的,固定的。此时此地,由当下条件所限制,这种前理解就发展并且只发展为这种解释,彼时彼地,条件变化,它就会发展成别种解释。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其中蕴含的含义必定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含义是没有穷尽的,只会在一定的历史情况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只要时间在发展,实践在发展,语言的意义就会不断地发展,它从来不会滞留于过去,一成不变(一成不变的只能是空无)。以语言形式留存在头脑中的前理解,它在解释过程中的具体化,即它在当下的意义,将随着现实的具体条件及主体在当下的状态而发展。

B加达默尔:向传统开拓

加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前有、前见、前识的理论,对正确的进入循环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加达默尔的前理解概念既可以说是严格的,也可以说是宽泛的。之所以说是严格的,是因为在《一种诠释学经验理论的基本特征》一章中,很少明确使用“前理解”这个字眼儿。加达默尔的说法是:“因此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这种前理解来自于与同一事情相关联的存在(imZu-tun-habenmitdergleichenSache)。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并从而规定了对完全性的先把握的应用。”前理解又是什么?“适合于用语的前见解的东西,也同样适合于我们用以读本文的内容上的前见解,这种内容上的前见解构成了我们的前理解。”由“前见解”构成的“前理解”似乎是指我们头脑中沉淀着的知识的贯性,它总是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把自己加诸对象。
上一篇:美学论文-《西方古典人物雕像美略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