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苦恼意识及其出(12)
2014-09-26 01:00
导读: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黑格尔对伦理生活的这种解释是否会导向禁欲主义,是否会影响我们发展经济的热情,让我们退回到那只要精神不要物质的时代?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黑格尔对伦理生活的这种解释是否会导向禁欲主义,是否会影响我们发展经济的热情,让我们退回到那只要精神不要物质的时代?
其实答案很清楚。黑格尔虽然认为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是三个逐级升高的层次,国家是前两者目的的最终实现,但并不是说有了国家就可以不要市民社会,正象有了市民社会家庭仍继续存在一样,国家出现之后,家庭与市民社会并不消失,但它们只是作为环节,而不是作为目的存在了。黑格尔非常重视家庭与市民社会的作用,他在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时指出,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要婚姻和财产,由此而把人的特殊性这一原则否定掉了。如果没有了特殊性,那么在国家阶段所达到的普遍性就是抽象的普遍性,而不是精神了。
但是,由于特殊性最终要统一在普遍性那里,而物质上的种种需要可以说就是人作为有限的有机体生命的特殊性的表现,所以物质应当成为精神的祭礼。这一点在上述三个环节的论述中是可见一斑的。性欲是婚姻的祭礼,婚姻使性欲变得纯洁而有价值,因为它是有着抗争死亡的力量;至于说市民社会中凭劳动积累起来的财富,它的创造过程、分配过程都受着普遍性的支配,而民族战争中财富的消失最终使它也成了祭礼。最后,是有机体生命本身成了祭礼,即为国捐躯。
物质需要作为精神的祭礼与禁欲主义完全是不同的。作为祭礼,物质需要的价值不是来源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受到了精神力量的控制,作为精神的表达而获得了自身的价值。例如,性的快感来源于潜在的创造力——一种潜伏在自然中的精神力量;又如,为别人付出的钱财除去了钱财本身的铜臭等等。而禁欲主义并不能为精神献上什么,它是一种自私的、封闭了与他人的联系的行为,因此禁欲主义使伦理生活完全无法展开。而实质上,禁欲与纵欲本质上又是同一的,一个禁欲的人把全部精力放在欲望的克服上,这与一个纵欲者把全部精力放在欲望的满足上是一样的,他们都被自身的有机体控制住了,所以禁欲不可能获得精神。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精神唯有通过伦理生活获得,而精神也是伦理生活的唯一目的,伦理生活不是为了穿衣吃饭,也不是为了类的延续,甚至也不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日子比我们今天过的更舒服一些,而是为了使每一个个体生命能够实现其精神使命。
上面我们展开了精神与伦理生活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将在这一框架内提出我们的问题,即现代苦恼意识的问题。苦恼是现代个体生命的一种状态,但这与现代人所采取的伦理生活方式关联在一起的,彼此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注释:
(1)《宗教哲学讲演录》 P115。
(2)《逻辑学》上P69。
(3)《小逻辑》P331
(4)《小逻辑》P256
(5)《宗教哲学讲演录》P117
(6)《宗教哲学讲演录》P117
(7)参见 《小逻辑》P332
(8)参见《精神现象学》下P44与P246
(9)《精神现象学》上P63
(10)《精神现象学》上P66
(11)《美学》一册P150
(12)同上P151
(13)《小逻辑》P211
(14)《美学》一册P152
(15)《美学》一册P153
(16)《小逻辑》P251
(17)参见《小逻辑》P251
(18)《美学》一册P154
(19)《精神现象学》上P118
(20)《小逻辑》P409
(21)《小逻辑》P68
(22)《精神现象学》下P233
(23)《小逻辑》P122
(24)《小逻辑》P122。
(25)《精神现象学》上P122
(26)《精神现象学》上P11
(27)《历史中的理性》P23
(28)《精神现象学》上P117
(29)《精神现象学》上P121
(30)《精神现象学》上P121
(31)《精神现象学》上P131
(32)《精神现象学》下P2
(33)《法哲学原理》P164
(34)同上P165
(35)同上P165
(36)同上P166
(37)同上P172。
(38)同上P175
(39)同上P178
(40)同上P176
(41)同上P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