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苦恼意识及其出(24)
2014-09-26 01:00
导读: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的、控宣传媒体控制的人是最容易接受膺品的人。因为,虽如阿伦特所说,在劳动价值被高举的现代社会中,人象动物一样群居,但人
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的、控宣传媒体控制的人是最容易接受膺品的人。因为,虽如阿伦特所说,在劳动价值被高举的现代社会中,人象动物一样群居,但人毕竟不是动物,功利意识本质上渴望无限性,所以他们往往会把道德意识当成其主人,而这些抽象的道德意识不仅自己是他们道德的奴隶,他们利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的操纵性质,使一大批人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们提供的政治膺品。甚至于,这些膺品不需要是康德那样的至高纯善的道德观念,其它次一级的东西,诸如种族,虚假的宗教等等都可激起一滩死水一样无生无息的大众的热情。象Eichmann就是这样一个被调动起来的大众之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有人给他提供了一种刺激热情的膺品,他也就是一个平凡的、在劳动享受和占有中度此一生的人,但即有了希特勒这样的人提供了膺品,他也就效命于这种膺品。阿伦特说他离脱了现实,失去了头脑,也正是说他脱离了真正的伦理生活而沉溺于一种虚构之中,而且这种虚构就是一切虚假的、并非在伦理生活中发生出来的理想。
伦理生活的本质本当是“我是我们,我们是我”,而奥斯维辛却是仇恨屠杀,是对伦理生活的否定,人类的理想是高尚的道德和幸福的明天,而奥斯维辛却是罪恶与绝望。显然,奥斯维辛是对人们陶醉其中的那份“快乐”的彻底否定。但是奥斯维辛并不是从天而降的一次突发事件,而是长久掩盖的苦恼意识的暴发。在奥斯维辛否定伦理生活之前,人们已经开始长久地逃避伦理生活,在奥斯维辛扼杀理想之前,人们已经把理想变成虚假的面具。黑格尔虽未看到奥斯维辛,但他看到人们遮蔽或是逃避伦理生活这一事实,他也看到了人们因此而陷入的苦恼。这种苦恼一言以蔽之,就是伦理生活与精神的失落,也是阿伦特所说的平庸。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既然我们认为精神与伦理生活的双重失落是苦恼意识的根本问题,那么,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精神复活与伦理生活重建这两个角度来为苦恼意识寻求出路。黑格尔分析了希腊与基督教,将这两者作为可能的出路进行了研究,本文就将讨论黑格尔对这两条出路所做的分析。
注释:
(1)J.Hyppolite: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Phenomenology of Hegel, P190,trans.S.Cherniak and J.Heckma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4
(2)参见《精神现象学》上P120
(3)同上P140
(4)同上P141
(5)同上P146
(6)同上P146
(7)注:这里的劳动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马克思的实践不同,本文认为,这里黑格尔所用“劳动”一词,与阿伦特的“劳动”概念相符,本章最后要涉及到阿伦特的劳动概念。而第一章讨论市民社会时所涉及的“劳动”与此处所说的劳动也是一致的。
(8)同上P145
(9)同上P145
(10)同上P141
(11)同上P145
(12)《哲学史讲演录》四册P5
(13)同上P4
(14)同上P5
(15)《精神现象学》下P110
(16)同上P110
(17)《哲学史讲演录》四册P138
(18)《精神现象学》上P130
(19)《精神现象学》下P113
(20)《精神现象学》上P130
(21)《精神现象学》下P35
(22)《精神现象学》下P113
(23)《法哲学原理》P198
(24)M.C.Taylor: Jouneys to Selfhood: Hegel and Kierkegaard,P2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5)《精神现象学》下P33
(26)同上P34
(27)《法哲学原理》P200
(28)M.C.Taylor: Jouneys to Selfhood: Hegel and Kierkegaard,P3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9)同上P30
(30)《美学》一册P235
(31)同上P246
(32)同上P247
(33)《精神现象学》上P241
(34)同上P242
(35)同上P145
(36)同上P243-244
(37)《小逻辑》P125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8)《哲学史讲演录》四册P290
(39)参见Early Theological Writings,P211,trans.T.M.Knox University of 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