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农村经济发展研究(10)

2013-05-13 01:07
导读:小额信贷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新生事务,它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和总结,让这种新的金融解决方案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新生事务,它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和总结,让这种新的金融解决方案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4.5 探求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总策略
   一、加强农村金融组织再造,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首先要完善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要通过改革真正成为社员入股、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着力完善产权和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其次是扭转农业银行近年来出现的“离农”倾向。将农业银行的业务重心定位于县域经济,发挥其支持农业的传统优势。其三要扩充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功能。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管理的经营定位,拓展其业务范围,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和扶贫等贷款业务,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再次尽快设立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并对其功能加以准确定位,将抽取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业务向农村回流。最后应该引导规范民间融资,使其与农村正规金融形成互补效应和竞争格局,并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积极培育“只贷不存”的农村小额贷款机构。
    二、改革和创新信贷管理体制,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的力度。改革商业银行授权授信方式,适当下放基层行、社信贷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简化信贷手续,加大涉农信贷支持范畴;改进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将信贷员的权、责、利紧密挂钩,激发信贷员培植和挖掘新的涉农客户资源;适当提高小额农贷授信额度;根据农村经济自然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适当延长支农贷款的期限,使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一致;在担保机构上,既要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和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拓农村担保业务,还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路子,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担保领域。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三、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要逐步建立银行资金反哺回流机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设在农村的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放到当地。特别是建立邮政储蓄回流机制,对邮政储蓄资金按比例用于支农信贷投入,推进邮政储蓄机构与农信社或农发行大额协议存款制度,将资金交由农信社或农发行投入农业或农村地区。同时中央银行要强化“窗口指导”职能,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及时为向涉农部门提供金融资源的金融主体提供低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扩大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规模和对象,以缓解农村金融部门政策性支农资金的匮乏[7]。

5 结束语
发展农村金融依然要重视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金融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来维护农村金融的信用和保证契约得以有效地执行。
本文认为: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农村金融组织架构进行改革和重新定位,建立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等多元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立足“三农”、适度竞争、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具有适应农村环境的特殊优势,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主体功能,要致力于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邮政储蓄在农村吸储的资金回流,结合农村保险的推出吸引商业性金融参与农村金融活动。
参考文献
[1]李苏、张传洲、邓兴珍.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抑制及其解除[F].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1:12-241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徐联初、马天禄、罗光协.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F].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2:342-420
[3][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2:22-23
[4]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102-163
[5]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9:55-80
[6]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4,7
[7]杨胜刚,朱玉国.中国地方金融发展机遇与挑战——全国地方金融第七次论坛暨金融创新研讨会论文集[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8]李健.我国金融结构的理论思考[J] .中央财经大学报,2003,9:1-8
[9]相关年度《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0]李丹红.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研究[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1:159-162
[11]郑基超.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D] .安徽:安徽大学,2005,5:12-13
 

上一篇: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