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
2013-05-13 01:07
导读:一、资金来源不稳定,负债权益比率过高。在1994年成立之初注册资本200亿元,但到1998年初实收资本125.85亿元,只占全部注册资本的62.93%。[1]农业发展银行
一、资金来源不稳定,负债权益比率过高。在1994年成立之初注册资本200亿元,但到1998年初实收资本125.85亿元,只占全部注册资本的62.93%。[1]农业发展银行资金应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和有偿贷款。但由于财政历年累积收支不平衡的压力巨大,拨补资金常常不能按时到位,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不得不主要通过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来筹集资金,使筹资成本上升,与农业发展银行的优惠贷款形成了巨大的利差缺口。
二、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运用效益不高。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是为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营运需要,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发放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在目前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分工制度下,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把贷款发放给国有粮棉购销企业,支持政府按保护价收购粮棉等主要农副产品政策的实施,提供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资金需求。由于粮食企业从农业发展银行获得贷款后,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很容易产生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进而影响到中央银行再贷款资金的回收。
三、资金来源结构失衡,对央行依存度过大。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中,向央行借款的比例在逐年加大。有数据显示:1995—1997年末各项资金来源中从央行借入的款项占资金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3.8%、86.4%和88.2%。
四、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早期农业发展银行还承担着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等生产性贷款和扶贫贷款等功能,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但后期由于政策调整,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业务功能单一地退化成粮食银行。
五、机构重叠问题严重,管理成本过高。截止2003年末,农发行共有各级各类机构2275个,职工59487人,其中临时工7888人(主要集中在县级支行),每年运营费用50多亿元。县支行以上机构员工占全体职工的35.164%,但关注类贷款仅占22.6%,其中地(市)分行员工占全部职工的17.793%,地(市)分行营业部员占8.019%,两种合计占25.8%,机构重叠问题严重。机构臃肿问题十分突出,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由于以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政策性金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难以适从。
2.2.2农村商业金融出现的问题
鉴于我国各大商业金融中与农村业务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和徘徊在银行边缘的邮政储蓄。因此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作为研究对象。
2.2.2.1 中国农业银行的现状
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点遍布城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齐全的服务功能。长期以来,农业银行一直扎根农村、服务于农村金融事业。但1994年后为适应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农业银行在剥离政策性金融业务和与农村信用社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后,加快了由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经营战略上开始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开拓业务领域,讲求经济效益。业务经营视角逐步转向城市,目前其在农村的业务主要是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立足于大农业,重点支持优质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科技型产业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在信贷投向上,突出支持“两高一优”农业、“菜篮子”工程建设和发展,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和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农业银行还关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小城镇发展。但在它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发展观念错误。盲目的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攀比,认为放弃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城市才是发展的根本,盲目的求大求洋,放弃了许多效益高的部分农村金融市场[1],同时也忘记了自己姓“农”的根本以及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使命。根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数据,其撤销的主要是存款量较小的县级以下机构,即主要是从农村地区撤出的从1997年末的63676个下降到2003年末的36138个。
二、资产的安全存在隐患。虽然国家剥离了部分不良资产,在资产的质量、结构上有了优化,但由于历史遗留和现实的竞争,信贷资产的质量仍然下滑。据中国农业银行发布的信息显示,2006年不良贷款比较2005年有所下降,降幅为2.73个百分点,为23.44%,但在各大商业银行中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三、金融服务僵化落后。在分业管理体制下,农业银行的经营范围狭窄,金融产品价格生硬,利率市场化不到位,金融工具落后等制约其的发展。
事实上农行的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自身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仍然严重。
2.2.2.2 邮政储蓄对农村金融的负面效应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同意在邮政系统内设立邮政储汇局,给予利率倾斜政策,从社会上吸收存款,但“只存不贷”。初衷是回笼货币,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发展到今天邮政储蓄拥有多重优势: 拥有3.5万个储蓄营业网点,自动柜员机(ATM)6233台,POS机4731台;计算机实时处理网络联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00余个县市、34177个邮政储蓄网点,已成为中国网点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机构。 2005年8月末,储蓄存款余额近1.25万亿元,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居民个人存款市场上的占有率为9.26%。绿卡用户达到9000万户,成为中国第四大发卡行。这些优势,使其在农村快速发展。这带来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它使得农村本来就很紧张的资金通过“只存不贷”机制倒流向城市,分流了农村资金,削弱了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而且使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失衡,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据有关调查显示仅湘潭市邮政储蓄从农村抽走资金30个亿,但通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回流的资金只有3.4个亿[2]。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2.2.3 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缺陷
农村信用社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它是由农民自愿入股,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具有一级法人资格的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组建至今,经历了5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虽然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多变,但合作制的性质始终没变,服务“三农”的宗旨始终没变,其信用合作伙伴始终是分布在农村经营着农业的广大农民。1984年,国务院105号文件转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恢复其合作性质,即恢复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这一时期,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项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96年国务院决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开始,农村信用社开始真正走向合作办社的道路。1996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指出改革的重点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1999年到2000年间,全国还试点组建了65家市(地)联社、6家省级联社和5家省级信用合作协会。2003年上半年,又试点组建了浙江鄞州农村合作银行。自从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出台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资格的相关政策以来,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农村合作金融出现的一些新老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