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农村经济发展研究(5)
2013-05-13 01:07
导读:麦金农和肖虽然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基本论点和结论却十分相似;麦金农和肖两个人都认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麦金农和肖虽然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基本论点和结论却十分相似;麦金农和肖两个人都认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结构体系能有效的动员社会的储蓄、促进投资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会提高人们对金融的需求,扩大融资来源,从而刺激金融的成长[4]。
3.2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分析
上一节,我们从理论层面上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证,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明显和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在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上,农村金融管理体制上有了较大的完善,而且在农村资金借贷利率、信贷管理方面都有很大改进,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抑制仍然比较明显。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间存在的深刻矛盾本节将从三方面作出原因分析:
3.2.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配置失衡
农村信用社支农后劲不足。目前表面上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驾马车”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事实上基本由农村信用社独家支撑,形成了“一社独大”的垄断局面。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以及差别定价的动力,业务“非农化”倾向明显,多种缺陷导致“一社难支三农”;商业金融支农弱化。近年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机构网点大量从县域农村撤出,上收贷款权限,流动性严重过剩,导致银行盲目竞相追逐大户,资金集中投向热点行业和垄断性行业,客户结构趋同,农贷资金日益萎缩;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只承担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业务,无力从事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农事业;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将农村仅有的资金“倒流”城市,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民间金融以其成本低、手续简便等独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与正规金融形成了强烈的互补,但由于其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被视为“草根金融”一直潜行在非明非暗之间,博弈于合理性与非法性之中。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2.2 信贷管理机制不畅
商业金融“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背离以及信贷资金管理集约型与农村资金需求粗放型的矛盾,使得一般的农村企业及大量的个体经营和承包户因资产、销售规模限制很难达到评级要求而无法获得贷款支持,信贷准入限制过严。同时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过于刚性。目前,各金融机构在严格贷款条件的同时,普遍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信贷责任终身追究制,造成贷款责任与利益失衡,责权利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另外小额信贷额度偏小,对种养大户及农村个体加工运输户等5000到10000元的小额农贷授信额度远远不够,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农户贷款抵押担保艰难,目前县级担保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大部分农村中小民营企业和种养业农民因缺少担保而被拒于贷款门槛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期延长,而目前农金部门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1年以内的贷款期限,正常合理的农业发展资金得不到相应的满足。
3.2.3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但资金的趋利性导致农村资金正从以下五个渠道不断外流:一、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权限上收,演变为单纯的吸收存款机构,并将吸收的大量农村资金通过上存流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二、邮政储蓄以“贴水”揽储方式抽取了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转存央行从农村流入城市,加剧了农村资金”体外循环”。三、农村信用社在赢利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农转非”把资金更多地投向获利机会较大的非农领域,并以上存资金、网上拆借和购买国债等方式转移资金。四、各商业保险开办存款性的保险业务,抽走了部分农村资金,集中调往城市使用,加剧了农业资本的稀缺。五、从农村起步发展起来的部分农户、个体户、经济组织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逐渐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资产和资金也随之带离农村。在中国金融年鉴对冀、晋、内蒙105个县域调查发现农村资金的流出问题非常严重 (如图3、图4)。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图3县域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出情况 单位:亿元
调查项目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信贷资金流出总额 574.24 702.43 861.72 1096.23 1322.17
(1)在人民银行存款 239.97 208.31 246.66 291.79 320.66
(2)上存系统内资金 292.54 452.77 568.64 756.84 950.25
(3)拆除资金 3.2 4.41 6.68 5.16 4.68
(4)有价证券及国债 31.82 25.82 26.94 25.75 37.49
(5)其它渠道流出 6.71 11.12 12.8 16.69 9.09
以上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6)[9]
4 我国农村金融结构改革的新思路
前面的章节我们引用了国外的金融发展理论分析了中国目前农村金融结构的现状以及它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阻碍和抑制。那么本章我们就开始对前面发现的问题分别从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非正式金融等方面来进行探讨,分别探求它们在解除农村金融抑制中的具体思路。
4.1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改革思路
虽然从世界各国的金融发展来看,目前政策性金融活动在各国金融运行中的相对比重有下降趋势,但是就其内在职能来看,仍然是各国政府用来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金融措施之一。而对于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政策性金融的地位更加重要,并成为应对体制缺陷、协调政府与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关系、提高整体金融运行效率的关键。
4.1.1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改革思路
从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实践来看,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一类是美国模式,即由政府发起建立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的运作是市场化运作,依靠专门法律来确定机构的业务经营。一类是日本模式,就是由政府发起设立、并长期保存政府控制的机构。一类是德国模式,实际上是取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的中间形式,即在政府目标与商业运行之间达到最大限度平衡,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复兴开发银行[8]。 回顾历史,我们在1994年建立政策性银行时,基本思路是模仿日本模式,即以政府补贴和非盈利为目标,该模式此后逐渐陷入困境。进入21世纪,改革政策性银行的呼声日渐高涨,农业发展银行应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深化内部改革。对于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本文做出如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