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财政概述论文(17)
2013-10-03 01:09
导读:(2)原文作“五百四十余万两有奇”;《圣武记》作5415000两。 (3)《圣武记》作芦课122500两、渔课24500两。 (4)原文作“三百余万”。 (5)此项总数
(2)原文作“五百四十余万两有奇”;《圣武记》作5415000两。
(3)《圣武记》作芦课122500两、渔课24500两。
(4)原文作“三百余万”。
(5)此项总数为以上各数相加之和,原文作“四千数百余万”。
表3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各项支出及其占岁出总数的百分比(1)
项目银数(万两)占岁出总数的百分比(%)
满汉兵饷1700+(2)49.26
武职养廉80+2.32
王公百官俸90+(3)2.61
外藩王公俸12+0.35
文职养廉347+10.05
京官各衙门公费饭食14+()0.41
京师各衙门胥役工食8+0.23
内务府、工部、太常寺、光禄寺、理藩院祭祀、宾客备用银561.62
采办颜料、木、铜、布银12+0.35
织造银14+0.41
宝泉、宝源局工料银10+0.29
京师官牧马牛羊象刍秣银8+0.23
各省留支驿站、祭祀、仪宪、官俸、役食、科场、廪膳等银600+(4)17.39
东河、南河岁修银380+(5)11.01
更定漕船岁需银1203.48
共计3451+(6)100
资料来源:同表7.2,第3703-3704页。
注:
(1)本表数字亦见魏源《圣武记》卷11,项目详略互有差异。
(2)原文作“一千七百余万两”;《圣武记》作17037100两有奇。
(3)原文作“九十余万两”;《圣武记》作938700两。
(4)原文作“六百余万两”。又原文声明:此600余万两“岁不全支”。
(5)原文作“三百八十余万两”;《圣武记》作东河80余万两、南河300余万两。
(6)此总数为以上各数相加之和,原文作“三千数百余万”。
乾隆时期的国库储备也是康、雍、乾三朝最充裕的,表6.4是一些资料关于三朝户部银库存银数的记载。
表4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户部银库存银数
大学排名 年份银数(万两)资料来源
康熙485000《清圣祖实录》卷240,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丙子
康熙61800阿桂《论增兵筹饷疏》,载《皇朝经世文编》卷26
雍正间6000同上
乾隆初2400(1)同上
乾隆377800《清高宗实录》卷920,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癸丑
乾隆416000魏源《圣武记(附录)》卷11《武事余记·兵制兵饷》
乾隆467800同上
乾隆末7000-8000同上,并参见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中,第二册,第234页引洪北江文
注:(1)乾隆帝说为3400万两,见《清高宗实录》卷920,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癸丑。
在财用充裕的情况下,康、雍、乾三朝曾一再实行钱粮蠲免。康熙一朝各种项目的大小蠲免总计不下500余次,所免总数超过一亿数千万两[46]。特别是从二十五年起,几乎每年都对一省或数省“普免”,即免征全部额赋。从三十一年起,逐省蠲免起运漕粮一年。从五十年起,三年之内轮免各省钱粮一周,计共免“天下地丁粮赋新旧三千八百余万”[47]。乾隆朝的蠲免规模更超过康熙时。乾隆六十年间,计共普免全国钱粮四次(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二年、五十五年)、漕粮三次(三十一年、四十五年、六十年),每次分数年轮完,还普免过官田租和各省积欠。其他个别省份、地区、个别项目的蠲免和豁除旧欠数不胜数。有些蠲免且形成为定例,如“每谒两陵及他典礼,跸路所经,减额赋十之三,以为恩例”[48]。一再大规模实行蠲免,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国家的财政状况。
(三)嘉庆至道光时期
嘉庆、道光时期,清王朝步入了多事之秋,各种矛盾日益暴露、激化,天灾人祸不断,正常的税收难于保证,意外开支却有增无已,是以国库日渐空虚,财政窘迫。嘉庆初年为镇压白莲教起义,不仅将乾隆末年国库七八千万两存银消耗一空,而且不得不开“川楚事例”,先后收捐银多达3000余万两[49]。此役耗用军费超过亿两[50],给清王朝财政以沉重打击,从此再难恢复元气。因国库空虚,嘉庆朝为应付河工、军需、赈务各项额外支出,只能依靠捐输,故自川楚事例以后,各种捐例从未停开,每年所收捐银少则二三百万两,多时超过千余万两[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