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财政概述论文(18)
2013-10-03 01:09
导读:道光时期的财政困难尤甚于嘉庆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岁入4113万余两,岁出3510万余两,虽收支相抵后的盈余数已较乾隆时大为减少,但仍有600万两左
道光时期的财政困难尤甚于嘉庆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岁入4113万余两,岁出3510万余两,虽收支相抵后的盈余数已较乾隆时大为减少,但仍有600万两左右。而至道光时期,据户部道光三十年(1850年)奏报,此前十余年间,“岁额所入,除豁免、缓征、积欠等项,前后牵算,每岁不过实入四千万上下”,较额征少四五百万两,岁出则“约需三千八九百万两”,收支相抵,已经几无盈余。这还仅是就例内支出而言,实则当时“用款多寡难定。以近十余年计之,海疆、回疆及各省军务,东、南两河工用,南北各省灾务,统计例外用款,多至七千余万”。计入这些,那就入不敷出了:“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是以各省封存正杂等项渐至通融抵垫,而解部之款日少一日。……虽经叠次恩发内帑银一千余万两,王大臣议减京外各营马乾、红白赏恤、杂项、减平等款共节省银一千余万两,臣部先后催完积欠银一千七百余万两,又因南粮缺额,京仓支放等款分成改折,而入不敷出,为数尚钜”。[52]户部此折,已将道光朝最后十几年间财政困难的情形说得很清楚了。兹将道光后期的岁入、岁出数字列为表6.5,以见其时收支的大概。
表5道光后期岁入、岁出情况
年份岁入(银两)岁出(银两)相抵余额(银两)
道光1841272732362093825063350
道光1940307372347875905519782
道光2039035229358051623230067
道光2138597458373415831255875
道光2238715060371498111565249
道光234226452841904903359625
道光2440163854386516941512160
道光2540612280388158911796389
道光2639222630362871592935471
道光2739387316355844673802849
道光2837940093358898722050221
道光293700001936443909556110
资料来源:道光18-28年数据北京图书馆藏翁同家抄本《岁入、岁出册》,引自《近代货币史资料》附录172页。道光29年数据王庆云《石渠余纪》卷3《直省出入岁余表》。按王书卷3《直省岁入总数表》记有道光21、22、25、29各年岁入数,同卷《直省岁出总数表》记有道光28、29年岁出数并附有道光21、22、25各年岁出总数,《直省出入岁余表》记有道光25-29年岁入、岁出总数,所记各数有的与翁抄本小有差异,有的年份数字各项分数相加之和与所开总数也有差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表中数字出自户部山西司奏销红册,为各省历年奏销总数。由于未扣除省际协拨出入重复数字,岁出数较实际支出要大一些。如据王庆云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四个收不抵支的省份总共接受了邻省协拨银560万两,这些银两“邻省之协拨者既作出数奏销,而受拨省份将所拨之款又作出数奏销”,在总数内重复,应当减除,故该年的实际支出应为3150余万两,出入相抵后的盈余为716万余两[53]。然而这只是各省的出入情形,未包括京师支出在内,而当时京师的支出,主要是靠各省解款。道光后期,京师户部每年支放银九百四五十万两,其来源“除各省例解部款一百二十万,常捐、旗租、减平二百余万外,不敷银两随时奏闻,于盈余省份地丁、盐、关指款拨解部库”[54]。计入京师用款,道光后期全国总计的岁入、岁出实际是没什么富余的,因为各省出入的盈余数,差不多要全部用来解京供中央开销。常例收支如此(表6.5均为常例奏销数),应付起当时层出不穷的例外开支,就只能靠吃库存老本,“是以各省封存正杂等项渐至通融抵垫,而解部之款日少一日”。这种局面,到太平天国起义于道光朝的最后一年(道光三十年)年底爆发以后,终于演变为清政府一场空前的财政危机,而清前期的封建财政,也就以这场危机为标志而告终结了。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社会的性质及、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清王朝的财政就又是另一种局面了。
[1]工部亦辖一钱法堂及一铸钱局名宝源局,所铸钱供工部各项工程经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