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这“看起来像界的古籍整理,其实不然”——这里需要的是“经解”或曰“经解”的功夫,“并非仅在于点校勘误、明物训诂,而是辨识作者实际上说的和真正想要说的,搞清作者的意图”[131]——或者按照徐复观先生的意见,将其称之为“经学思想”;而且在徐先生看来,“此是今后治经学史的人应当努力的大方向”[132]。对此,我们应像孔子那样“默而识之”[133],像《论语》乃至于“四书”的作者“理解他们自己那样去理解他们”。
当代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尝作如是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在本书看来,上帝之所以要发笑,那也只是因为:他笑人们不信他。而在人类的思考面前会发笑的,又何只于一个上帝?当“四书”的作者在得知今天正思考的人们已认为他们的话是“假话真说”而不是“实话实说”的时候,大概他们也同样会发笑的——他笑他们不信他。还是哲人尼采的那句话,“稀罕的声音只有稀罕的耳朵才能分辨,稀罕的思想只有稀罕的思想才能解释”;换句话说,大概这样的耳朵根本就不配去听那种“稀罕的声音”,而这样的思想亦根本不足以去解释那种“稀罕的思想”——要知道,尽管“表面掩盖了深度,(但这一切却并)不是由于家的不诚实或表里不一,毋宁说只有通过表面的具体性,深度才能表现自己,此乃事物的本性”[134];换句话说,这一切无疑却需要“深度观察”,进而分清经典文体内在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总之,学现象的确是古典哲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但这种关注却不应仅限于或“语义学”、或“语用学”这一非此即彼的单一向度而应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并不能成为我们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可以单纯地从“语义学”角度解构、肢解甚至消解古典文本的全部理由。从语词、句子和文本的含义入手探讨问题本没有错,但更重要的却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来探讨问题。面对大思想者明显的矛盾必须慎微,留心此处可能有难言之隐。发现圣贤们在“假话真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而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甚至为此而沾沾自喜,进而主义地以为“文本之外无他物”,以为他们时过境迁,并且以为自己可以与时俱进、轻而易举地“超越”他们——那才叫真正的可怕。这正有如“不用之用”是最大的“用”而“无耻之耻”是最大的“耻”的一样,这种肆无忌惮、无所畏惧的不怕之怕,也应当说是最大的怕吧?;
注; 释:
[1][3]《易•系辞上》。
[2]《孟子•尽心下》。
[4]余敦康:《夏商周三代宗教——思想发生的源头》,《经学今诠三编》(《中国哲学》第二十四辑),第1页,辽宁出版社,2002年4月。
[5][美]阿兰•布鲁姆(Allen BLOOM)著、秦露等译:《巨人与侏儒(Giants and Dwarfs)——布鲁姆文集》第318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版。
[6][12]《孟子•离娄下》。
[7][29][31]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著:《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下册)第1048,905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版。
[8]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著、萧宝森译:《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第117-118页,作家出版社(北京)1999年。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3页,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
[10][111]《论语•颜渊》。
[11][80]《礼记•曲礼上》。
[13]《荀子•劝学》。
[14]《荀子•非相》。
[15]《•天运》。
[16]《•三十八章》。
[17]《论语•八佾》。
[18]《礼记•礼器》。
[19]李观:《通儒道说》,《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20]《庄子•人间世》。
[21]《庄子•知北游》。
[22]《礼记•哀公问》。
[23][79]《礼记•乐记》。
[24][25][26][27][德]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施米特:的剩余价值》第42,64,222,245,22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美]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著,申彤译《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Thoughts On Machiavelli)》第150页,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30]罗素:《史》(上卷)第237页,商务印书馆,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1976年版。[32]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胡适学术文集•史》,第596页。
[33]参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1941年版。
[34][35][41][51][84]《论语•阳货》。
[36][43][61]《论语•先进》。
[37]刘小枫主编,张新樟、游斌等译《施特劳斯与古典哲学》第560页,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版。
[38][127]《论语•学而》。
[39][58]《史记•韩非列传》。
[40]《汉书•艺文志》。
[42][52][110][115][116][美]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迫害与》(Persecution and Art of Writing),《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The Modernity of The West:Com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第223-22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4]《史记•太史公自序》。
[45]《汉书•司马迁列传》。
[46]《史记•报任安书》。
[47]《孟子•滕文公下》。
[48][105]《论语•季氏》。
[49][98][107][106][133]《论语•述而》。
[50][129]《论语•宪问》。
[53]《老子•三十七章》。
[54]《老子•三十九章》。
[55]《老子•二章》。
[56][65][126]刘小枫《尼采是谁?》,《书屋》,2000.10。另:文中其他所引而不加注者,亦皆出自此文,故特志于此,不再注明。
[57]金克木:《书城独白》第35页,三联书店(上海),1991年9月版。
[59]《老子•七十章》。
[60][134][美]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金苹果》(The Golden Apple),《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第273-276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62]据《论语•述而》中之所谓“自行束修(即十条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63][82][85]《论语•雍也》。
[64]《康子内外篇•阖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