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变革论(11)
2013-08-16 01:05
导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自然而然的一种结果。事实上,你也无法想象在三、五年之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自然而然的一种结果。事实上,你也无法想象在三、五年之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有着“发展中国家”大量需要解决的基本国计民生问题,因而制度的安排不能不具有极大的对所有变革的制约性,而国有商业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水平。基于这样的现实分析和前景认定,在国际银行业竞争中,我们就不能不以“发展中国家”银行的标准和姿态来处理各种各样的竞争难题,不能不立足于如此基点来赢得正常、相配、合理的国际银行界中的地位。虽然说,我们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同时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开放的时间表,但我们在国际银行业竞争等开放方面的承诺,并未从根本上剥去我们还有的,并且是相当大的发言空间以及操作空间。举例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变革的外部制度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后,对国外商业银行进入中国版图后的“制度约束”,在“国民待遇”之下,我们只要不特殊地给予国外银行“超国民待遇”,如此的“制度约束”就将造就国内国外银行之间相对平等的竞争地位,使得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并不处于明显的劣势。我认为,认真地考虑和研究这一问题,比那种不顾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不顾及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大局或“大效率”,一味地鼓噪按照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标准来加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变革的做法,要来得更加积极和更有价值。
注释:
[1]参见:(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著,吴经邦等译,《新制度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10月第一版。
[2]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载《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毛小威等,《论国有银行有效治理结构的构建》,《评论》,2001年第3-4期。
[4](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证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5]参见:(美)哈罗德·德姆塞茨,《企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6][10]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战略与》2002年第3期。
[7]《中国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8]本刊记者,《再就业再提速》,《嘹望》周刊,2002年第38期。
[9]陈淮,《三大深层次就业矛盾》,《嘹望》周刊,2002年第15期。
[11]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判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12]本刊记者,《再就业再提速》,《嘹望》周刊,2002年第38期。
[13]本刊记者,《为社会弱势群体“雪中送炭”》,《嘹望》周刊,2002年第15期。
[14]转引自《当前宏观经济与就业形势分析》,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经济日报》,2002年10月18日。
[15]易纲等,《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16]《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17]参阅:(美)马克·斯考林,肯那·泰勒著,吴汉洪等译,《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18]贾康,赵全厚,《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