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知识治理的实施策略研究(1)(5)
2015-02-18 01:23
导读:上述定义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知识治理概念的理解既存在着一致性的一面,也存在着差异性的一面。而事实上,假如我们对以上定义作深层次的分析
上述定义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知识治理概念的理解既存在着一致性的一面,也存在着差异性的一面。而事实上,假如我们对以上定义作深层次的分析,不难发现:上述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基于企业层次的,夸大知识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注重于知识治理的可操纵性,期看知识治理为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就是说,这一类定义倾向于将知识治理看作是一种方法和技术,这种观念大多集中于国外学者的探讨之中。就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知识治理一词本就诞生于企业治理界,其基本出发点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的重心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关注于“做什么,怎样做”,要求理论必须能具体指导实践;而国内学者则较为重视“是什么”,思维的重点放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较为重视理论框架构建的严密性、抽象性,这在上述定义中也可见一斑。知识治理的另一类型定义抽象掉了企业层面,试图将知识治理放在更高层次来研究,将知识治理视作为一种思想,一种治理
哲学。由于他们以为知识治理一词虽产生于企业界,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治理的范围已大大突破了企业层次,拓展到了整个社会,对知识治理的理解显然也应突破单纯的企业层面,将其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
综观种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就是突出夸大以知识为核心并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美国治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以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财富”。知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要素,知识正在改变组织创立、进化、成熟、死亡或改革的方式,那么如何来理解知识呢?按照世界知识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分类可分为:知事(Know-what)、知因(Know-why)、知用(Know-how)、知人(Know-who)四类。前两类属于显性知识,即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后两类是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根植于个人经验,没有有形的物质载体承载,依靠于亲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交换和共享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知识治理:知识治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使知识螺旋不断的向前延伸,是利用集体的聪明进步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采用新的治理模式往适应企业发展、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相关知识的内外连续治理过程,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作为企业核心上风和竞争力得以进步的关键,把知识集体共享和知识创新视为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进步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治理机制。三、知识治理的内容和知识转化模式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弄清了知识治理的定义,自然就对知识治理的范畴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界定。根据施乐公司在对美国60名知识治理工作者调查后的研究表明,知识治理至少涉及如下10个重要领域:对知识和最佳业务与经验的共享;知识共享责任的宣传;积累和利用过往的经验;将知识融进产品、服务和生产的过程;将知识作为产品进行生产;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建立虚拟式的专家网络;建立和挖掘客户需求信息的知识库;理解和计量知识的价值;开发和利用知识资
产[4]。由此可见,知识治理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这条线索来辐射企业的治理层面。概括起来大致包括:1.获取知识并消化、吸收知识;2.创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3.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4.通过有效的知识创新机制,推动新知识的研究和开发,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5.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充分溶进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治理过程之中。也就是说知识治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5]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