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知识治理的实施策略研究(1)(9)
2015-02-18 01:23
导读:策略二:改造组织结构,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大
策略二:改造组织结构,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增加,在产业经济时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科层组织结构的刚性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了组织的创造性思维,过长的信道不仅阻碍了知识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抑制了企业学习能力的进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蔓延到各行各业,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直接起来:一是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远程资源共享,即为了实现一个项目,由几个企业或各个企业中的部分资源重组为虚拟企业。二是消费者之间可以在网上建立消费者同盟,参与企业治理监视、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反映自己的意愿和爱好。所有这些都将导致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竞争的更加激烈,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首先,根据信息沟通幅度原则,将金字塔式组织变为扁平式的团队组织,减少部分中间层,加强企业知识治理流程的两端建设:一端加强企业的R&D工作,加大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另一端按市场交易原则,加强知识向资本的转换,尽量减少知识在企业中的传递本钱和时间,加快知识的周转和流通,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伴随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治理者和员工间进行交流的设施和环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交流工具——网络将改变员工获取信息的途径、内容和效率,成为组织扁平化的重要载体,企业内部的治理手段和设施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各种网络联系在一起。建立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Intranet and Extranet),并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构建属于企业自己的知识库。利用网络对企业的显性知识进行治理,对企业的隐性知识进行分享,让知识在企业中广为传播和利用,让员工将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这不仅使知识治理成为可能,而且降低了实施知识治理所需的本钱。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策略三: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从事知识治理工作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应以更广阔的范围来看待治理创造力的工作。无论是员工个人的创新还是群体的创新,都必然会与一个广阔的环境背景有关,都需要有一种利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特定工作氛围,这是创造力滋生的肥沃土壤。国外有一项值得我们深思的研究结论: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高低密切相关;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其成员往往生气勃勃,布满建功立业的***。我们所要创造的工作氛围,正可以用“生气勃勃、布满***”来概括。在这种氛围下的员工,应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精神风采,其特点是:人人都希看本组织、单位、企业兴旺发达;人人都乐意贡献自己的才华,尽最大努力往创新;人人都想做得比别人更好、比过往更好;人人都感到在这里找到了最能体现自己智力才能的位置。创造这样一种氛围,是从整体上开发员工头脑资源、调动创新积极性的长效措施。因此,就必须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知识运行机制主要指促进知识创新、共享与应用高效有序运转的机制,主要包括:鼓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宽松交流机制、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外部知识内化机制等。
知识本身的外部性导致知识可以低本钱共享,并且共享程度越高,越能更多地展现知识的网络效应,而知识创新具有高本钱性、高风险性以及收益和分配的不确定性,显然,这是知识治理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另外,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和知识使用寿命的短期性构成另一对矛盾。因而知识拥有者为了回避风险、回收投资,自然就会对拥有的知识有意“垄断”,而这与知识只有通过大范围的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形成冲突。因此,就要求知识主管在企业内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措施及评价体系,构建同一的知识处理机制,即将团队成员的思维模式、目标和爱好等进行协调和综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主要功能就是创造企业独特的知识,并按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扩散,实现知识创新、共享和应用,进而达到有效知识治理的目的。此外,建立一个利于知识交流的宽松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头脑风暴法、圆桌会议机制、午餐会议机制、周末企业发展沙龙机制等都是可以具体操纵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