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知识治理的实施策略研究(1)(7)
2015-02-18 01:23
导读:(二)知识治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要尽量公然,使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所需求的企业知识,从而使每个新项目
(二)知识治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要尽量公然,使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所需求的企业知识,从而使每个新项目的运行都建立在整个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创新是指在生产或服务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新的知识要素所进行的新组合。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聪明,进步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的知识治理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上风的支柱。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必须在知识治理中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和治理者为了个人利益隐躲知识的行为。在建立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快速活动,依靠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在对环境的不断调适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这就是知识治理的首要目标。
(三)知识治理要以市场为核心
知识治理要针对市场,而不是知识体系本身。知识的所有者希看有效利用知识,并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知识治理也必须面向应用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知识的创立者才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因此必须将知识市场化和实用化,使知识的潜伏使用者能够了解其应用价值,并将知识用于价值创造中。
(四)知识治理遵循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
传统的企业治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之上的。这是由于在产业经济时代,资本和劳动力的投进必须按比例进行,某一要素的过多投进将会造成收益递减。在此条件下,企业治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公道分配稀缺的资源。而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的知识治理则遵循相反的“收益递增”的规律,这是由于知识在传递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不会被损耗,而且会因知识的积累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投资于知识资源的收益是随着投进的增加而递增的,没有所谓的临界点。因而知识含量的多少以及对知识的利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如何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知识治理以法律为依托
治理思想史发展轨迹上的各种治理思潮,都是以有形的实体,如资源,人等具体对象为治理目标。然而知识治理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治理的对象是企业及其员工所拥有的各种知识资产。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不易界定,难于治理,易于流失。因此,全面的知识治理就需要企业树立知识治理风险观念,从法律角度来界定知识的产权界限,在对知识治理的操纵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侵权行为,就应当诉诸于法律,从知识产权方面来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防止知识流失。五、知识治理的基本职能探讨
根据治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很多新的治理理论和实践证实: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5种职能是一切治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于是国内有学者从治理的这一新职能角度出发来探讨知识治理的职能,以为知识治理具有学习、中介、控制、创新4种基本职能。而费拉保罗则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运用”流程角度来探讨知识治理的基本职能。他提出,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应用与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进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运用”这一完整的过程。知识治理就是通过自身的四个基本职能,即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功能,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活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从而达到进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直接目的,并终极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上风的终纵目标。那么我们如何来具体熟悉知识治理的这四大基本职能呢?[9]-[10]
(一) 外化功能——对知识获取的治理功能
外化是以外部贮躲库的形式收集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只提供某种方式用以捕捉知识并在线存储它们的技术位于最底层,例如镜像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其下层则包含了更为强大的搜索工具和文件治理系统,它们对贮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能识别出各信息源之间的相似之处。基于此,可用聚类的方法找出企业知识库中各知识结构间隐含的关系或联系。而工作流技术则提供了较高层次的功能。终极,外化的作用是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人们所捕捉收集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