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现代企业知识治理的实施策略研究(1)(6)

2015-02-18 01:23
导读:野中郁次郎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95)提出,在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

野中郁次郎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95)提出,在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昭示(Exterm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6]。
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在具体的商务环境中进行的所谓“在职培训”基本上应用的就是这种原理。
第二种模式——“外部昭示”,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楚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个体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预备阶段。
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知识扩散),它是个体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实施阶段。
第四种模式——“内部升华”,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
以上四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
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一般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上风,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基础是建立在隐性基础之上的,由于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社会价值,真实气力和扩张潜力,是“知识资本”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所以知识治理的核心内涵是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而组织中知识治理的中心任务有两点:一是将隐性知识明晰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在SECI模型中以“外部昭示” 和“汇总组合”两种模式为代表;二是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使知识能更快传递到需要的地方,更有效地转化为行动。在知识治理系统中,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不仅可确保新知识的及时扩散,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后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彼此交换了思想,则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这一任务的具体代表模式就是“潜移默化”和“内部升华”。四、知识治理的特征分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知识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思想,它既继续了人本治理思想的精华,又结合了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予以创新。知识治理本身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为现代企业进行知识治理提供理论基础。[7]-[8]
(一)知识治理的重点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和知识工作者
知识资本包括结构性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指不依附于员工个人而存在的企业结构的全部知识技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商誉等知识资产,是属于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和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系统的实现。人力资本是指员工具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未经编码,属于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治理终极要落实到知识的主要载体和创造源泉——知识工作者的治理上。知识工作者的概念是由著名的治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是指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企业员工,他们在本身专长领域都是专家,工作上的主动性较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程序操纵工。对知识工作者的治理不能主要依靠纪律、制度和规则等刚性的约束来实现,而应着重营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使知识治理者具有较大的工作自由度,充分发挥创造性,使企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上一篇:人力资源治理“5P”模式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