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冷战之后,当下的世界面临着一个“圣战(10)
2014-05-01 01:17
导读:很多善良的人们对此不满,人们在反思,试图寻求突围。文明冲突的声音即出,立即有人给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出回应道:文明的共存。81当今对于文
很多善良的人们对此不满,人们在反思,试图寻求突围。文明冲突的声音即出,立即有人给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出回应道:文明的共存。81当今对于文明对话的讨论也渐渐热烈。这至少说明人们在意识到了当前的危险。我当然不想在这种热情上泼冷水。只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一点,在他者的异端模式中,不可能给出对话的有效方式。人们很可能可以假惺惺地假装对话,口袋了却藏着锋利的刀子。按照博弈论,我怎么知道你所谓的对话是不是真诚的?82无论如何,如果我不是傻子,我就必须防一手。上对于对话理论的探讨的必要的,但一旦把理论假设在某种看似“真诚”的愿望中,那就顶多为他者政治的权力行为提供一种新的修辞而已。应该清楚,问题的根源在于思维/格式中的异端模式,在于话语/真理系统内部已经嵌入了他者政治的权力秩序。现在的诸多对话理论,看上去就象病急乱投医。;
善良的神学家也在不懈努力,试图论证宗教对话的模式。很可惜这些努力都是基于某种善良的情感。善良可能是好的,但对于真理是无效的。“情感论证”是无效的。我还发现,人们都喜欢一种“自下而上”的论证,也就是通过列举某些世俗的利益来论证所谓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似乎是说:大家一起来如何如何吧,会有很多好处的;既然好处很多,所以我们如此如此是对的;所以,证讫。我愿意把这种论证方式叫做“学论证”。它给出的总是经验式的好处,以为能给出的好处清单越长,自己的论证就越有力。其实这不是一种严格意义的论证,而是一种劝说,或者诱惑。看上去这有点象实用主义式的论证。但“经济学论证”考虑的总是有利性,却很少考虑有效性。这是它与实用主义论证不一样的地方。当然我不主张那种光在概念里打转的“先验论证”。我们可以想象W•蒯因说的“语义上升”理论和L•科恩的“语义下降”理论。83但在这里进行方法论上的探讨是不合适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当代神学家保罗•尼特专门探讨了宗教对话的几种模式。他罗列了四种: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及接受模式。84大体上,前两中是一元论的,后两种是多元论的。根据置换模式,基督教将最终必须取代其他宗教,基督之外皆为邪恶/堕落。根据成全模式,其他宗教中已经包含部分真理,但这部分真理仍然微不足道,只有最终归依基督,才是唯一的出路。后两中模式则认为,各宗教都是有效的拯救之道,彼此不能代替谁,而只能相互学习或者连相互的交流都不可能。尼特认为地互益模式最好。当然大家都能够看到这一点。但互益模式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当然不是说哲学家/神学家不能在宗教之间进行嫁接,而是说,上帝/真主本人不可能同意。上帝与真主怎么和谈?不可能。除非把宗教都彻底改造掉。所谓互益模式或者任何形式的不同宗教间的交流,都只能是一种世俗理性的愿望,而不可能是神的旨意。由于宗教跟随的总是神的旨意,那么世俗愿望再美好也是苍白的。在这点上,我批评人们喜欢“情感论证”与“经济学论证”。只能按照宗教本身的来理解宗教,然后人们才能够找到恰当方。我们理解了宗教,才理解了自己。要看清楚宗教逻辑的异端模式是不容易的,要人们勇敢地承认它则更不容易。揭露话语/真理的他者政治性的权力秩序,这是杰出的工作。但人们如果能够驱逐这种权力,那就是伟大。;
我这里的观点可能不仅仅会得罪很多人,而且也一定会得罪上帝本身。我想说,如果人类要活得幸福,那么就必须驱逐宗教。宗教决不是什么拯救之道,而是人之堕落,世界的堕落。马克思的名言依然有效:“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85弱者最容易相信宗教,强者则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类的渺小让他有足够的理由为宗教声辩。但对卓越生活的追求足以让人们给出更多理由以驱逐宗教。在这里讨论宗教的该死是不恰当的。但我还是想说,哲学或者,那是比上帝要大得多的精神力量。86;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已经提示过我将给出关于“仁者政治”的亲疏模式的论证。这是一种超越了他者政治的可能路径。人们很熟悉,经验中的核心概念就是“仁”。从这里入手就显得轻车熟路。但这里不打算全面论述“仁”的意义。我只想给出关于“仁”的概念中的思维/心理格式上的论证以此作为对异端模式/他者政治的回应。并且,这里的兴趣并不在于知识考古,而在于探讨理论的可能路径。因此,“借题发挥”或者“言过其实”不是错误,而是理论的必须。;
《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惠栋说:“仁者,人也,相人偶亲之也”(《惠氏读说文记》)。这说明“仁”是一种关系,至少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张立文说,“仁是指:(1)仁者爱人,爱人是人对于自我的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尊重;(2)为仁之方,人自己欲立、欲达也使别人立和达,;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为仁由己,仁是由己及人及物,;要求从己做起,树立主体人格;(4)欲仁得仁,仁是从自我到家庭、、天下的规范。的仁学,核心是讲人,是人的哲学升华。”87这明显是按照西方传统哲学概念——比如“自我”“主体”来规定“仁”的意义,意思上可能很到位。但很不能体现“仁”的概念所显示的方法论意义,也不能揭示出思维方式和心理格式上的差异。“仁”在概念结构上不是一种主体性,而更多的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学者对于“仁”的研究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也即,只注重内涵上的开发,却忽略了形式/格式、秩序/次序上的开发。在哲学上,形式/格式的意义远大于内涵的意义。从价值论上来看,人类所在乎的价值/意义也不过是那么一些,比如善、德、自由、独立,诸如此类。任何文明形态中都不会缺乏这些核心价值。缺乏了就成了野蛮。在哲学上,兴致勃勃地列举那些伟大价值没有什么意思。哲学更应该计较思维格式/秩序。就好象是,大家在下棋,手里都是那么几个子,这时候比的就是落子的秩序/次序了。至于先拱卒好还是先架炮好,也只能放在整盘棋的格局/秩序中来看。我常常觉得奇怪,怎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论证去“我祖上早就有了,或者我祖上也有”这类问题88。所以,我建议哲学家去考虑我们祖上落子的秩序,去研究“棋谱”。;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仁”的概念在思维格式上是与“自我”的概念不一样的。自我是一元的,意味着本质、中心、基础,等等。自我意味着在他者中看到自身。而“仁”则是一种关系,一种状态,它甚至不能用一元/多元来理解。它在思维格局上表现为“你我之间”,表现为“相人偶”,这就不需要从对立者来获得自身。从存在论上来理解,“仁”的思维格局就可以表述为“和”,“和”是一种融洽的、相互缠绕的关系/状态。“仁”以“你我之间”的“和”为思维格式,并由此获得一个“和”的世界秩序与“和”的心理秩序。在“仁”的概念秩序中,我们看不到紧张冲突着的自我/他者之间的对立,更不存在他者政治的权力秩序。虽然“仁”的概念世界中,也有“他人”这个观念,但这个“他人”与“他者政治”中的“他者”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他者”观念是与“自我”观念对立对等的概念。但“仁”的概念结构写的“他人”却不是一个与“仁”对等的概念,也就更谈不上与“仁”的对立。正是基于“仁”的概念这样一种格式/格局,人们有理由对“仁者政治”有某种理论期待。“仁者政治”就是超越了“他者政治”的一种新的可能的理论路径。人们太需要摆脱他者政治的路径依赖了。或者说,人们的思维系统需要版本更换。我这里想给出的就是“仁者政治”的试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