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提要:冷战之后,当下的世界面临着一个“圣战(6)

2014-05-01 01:17
导读:库恩曾经论述说,知识/文明的进步其实是一种范式的转换。48这种转换是历时性的,并且在地域空间上则是普遍的。在这里,我设想一种“范式的地域转换


  库恩曾经论述说,知识/文明的进步其实是一种范式的转换。48这种转换是历时性的,并且在地域空间上则是普遍的。在这里,我设想一种“范式的地域转换”,并且这个转换在时间上具有相对恒常性。由于存在着“特定话语系统”的特定权力秩序,那么在人类文明形态上的诸多话语系统理论上就能够转换。把坏的权力秩序的话语/知识系统兑换为相对好的系统。库恩考虑的是系统版本的升级,我在设想能否局部地重装系统49。比如,用西方的人权取代中国“吃人的礼教”,用中国的“亲疏模式”取代西方的异端模式。前一点做得很好,后一点也有实践的可能。只是中国当前没有掌握足够的硬权力(、政治与军事),西方世界就很不买帐。的也是以权力做后盾的。我前面论证过,异端模式(大多数模式都一样)封闭而顽固。但关于范式的地域转换,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很值得思考。全球化在现在被搞成单调的全球化。这明显是虚假的全球化。这个虚假全球化的实质是“美国全球化”或“西方的全球化”。美国成了唯一的标准,并且,它是首席裁判。50世界需要一种“复调的全球化”。需要诸多文明的共同、平等参与和互动。;

  知识/权力的模式3)也是一种普遍模式,但它是有话语/知识之外的权力的内化造成的。典型的就是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性组织的权力。这种权力对于话语/知识本身来说,是卑鄙的。刚刚一再说到,真理总是不干不净的。人们不能忘记一个事实:真理并不受欢迎,至少没有流行歌手受欢迎。对这点的讨论将超出本文的关注点,暂拟搁置。;

  回到关于他者政治的讨论。“他者政治”在表现形式上的异端模式是“他者”之所在,在实质内容上的话语/权力结构是“政治”之所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者政治中的话语/权力结构属于知识/权力结构中的模式2)。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力秩序,它必定有好坏劣之别。权力以及权力的秩序本身不构成好恶。但人们可以对某中权力作出价值判断。例如,维护公平的司法权力通常是好的,欺行霸市的强盗权力则是坏的。在政治中,自上而下的权力秩序是好的,不分上下的秩序则是坏的。同样,在话语/知识中,封闭而顽固的原教旨一元权力秩序是坏的,开放而灵活并近乎人情的权力秩序相对是好的。异端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其“他者政治”,他者政治坏就坏在糟糕的权力秩序上。;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我在前面提醒说,他者政治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更是严格哲学概念。完整地论述它将超出我们现在的任务。我集中论述的是作为政治学概念的他者政治。政治学的他者政治基于这样几个理论假设:人性恶假设、知面不知心假设、角斗场假设以及利益零和假设。;

  1.人性恶假设。这个假设最顽固的表达来自基督教的原罪说。人的本性是恶的,于是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丛林状态。自私、贪婪以及残暴就是人的真实面貌。于是,他人即地狱。51自我与他者处于极度的对抗之中。;

  2.知面不知心假设。这是一种心上的警惕与猜疑,却表现为一种认识论后果。大体是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心隔肚皮、人心莫测,如此等等。现代伦理政治中,罗尔斯有个著名的“无知之幕”假设,在这里人们陷入囚徒困境。52;

  3.角斗场假设。也可以称为“丛林假设”。世界是一个你死我活的角斗场,一个丛林状态。自我与他者永远处于激烈的较量中。这在国际政治上表现为无政府状态,各主权国家只能是自助(self-help)。;

  4.利益零和假设。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竞争是一场零和游戏,一方的胜利必定以另一方的失败为前提。双赢局面不是一种现实情况,至少是不能持久的。;

  我相信现在事情已经很清楚。在“他者政治”中,他者与权力是一样的。同样,他者政治与异端模式是一致的。他们有着一样的话语格式,也有着一样的权力秩序。对异端模式的论证主要涉及话语的格式。对他者政治的论述集中针对话语中的权力的秩序。他者政治曾经是有效的,虽然一开始就不正义——/国家是国际政治理论曾经热情地鼓舞着的全面扩张。上述几个理论假设一个根本的就是“异端模式”。我们已不难看出“他者政治”的几个假设带来的难题:;

  1.理解与接受53的难题。在他者政治的眼光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中,由于话语本身所具有的权力/性,就不能做到对于纯粹真理的追求。——我暂且假定存在着干净的事情。人们总要被自己的政治/利益立场所左右。哪怕自己错了,也坚决抵制明明正确的事情。人们喜欢说:“我理解,但是对不起……”。关键的一点是,如果世界本身在根本上的确是“他者政治性”的,如果世界本身只能是相互敌对而不能和睦,那就不存在“接受”的问题。世界很坏,我就必须比别人更坏,这样才能够活下去。活着比真理重要。好在只是人们的观念世界(而不是世界本身——至于世界本身是什么样,按照康德,那是我们所不能做到的。)存在着他者政治性。他者政治首先强调的是自我立场。由于“立场优先”,它就存在着接受的困难。在知识论上,人们之间不存在理解的困难。困难在于:“我理解,我知道,我了解,我晓得,但是,我不接受!”这种不接受往往来自价值取向,来自认同。价值取向和文化人体总是和固执的,因为这涉及自我认同的根本。;

  2.囚徒困境。西方人很有趣,但满肚子坏水。霍布斯发明了“霍布斯丛林”,纳什则设想人们都处于囚徒的境地。从上看,这都是他者政治的必然后果。人与人之间象狼与狼之间一样;每个人都极端利己自我为上,并且为利己不惜无耻地算计和防范他人。这样就陷入了囚徒困境。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按照中国的理想,则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囚徒困境了:假如我们两合伙犯罪,但由于强调兄弟义气,我决不陷兄弟于不义。结果是两个人都获罪最轻54。当然,在实践上利益很可能压倒义气,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是想说,他者政治必定使双方总是处于囚徒困境中。比如美国苏联在冷战时期搞的核恐怖平衡,今天美国又重起他的星球大战计划,这都是他者政治下的囚徒困境的结果。;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孤独、虚无与恐惧的困境。西方人总有某种大得出奇的孤独感。并且常常在存在与虚无之间挣扎。但中国人通常就没有那样的虚无感。对中国人来说,孤独是可耻的。西方人很可能会说,只有孤独才是真实的。克尔凯郭尔甚至认为,哲学源于恐惧。他者政治把人们都孤立起来了,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孤独无助的孤岛。人有原罪,他人就是地狱。无望中的人们不能从相互之间取得温暖与信任。人们就把自己的希望交付给上帝,希望通过与上帝的联系来解除个人的孤独、虚无与恐惧。人们统一在上帝的门下,却相互孤立。顺便说一句,也总是一副“传教士姿势”。中国人就不需要上帝55——西方人觉得不可思义,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相处驱逐了个体的孤独与恐惧。一旦人们之间被他者政治左右着,孤独、虚无就是最真实的。;
上一篇:【摘要】 消亡(或终结)论产生于哲学家丧失哲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