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提要:冷战之后,当下的世界面临着一个“圣战(5)

2014-05-01 01:17
导读:5)上帝之死就是主体之死。上帝之死最终不是人的得救,而是人的末日。福柯说,“尼采表明上帝之死不是人之出现,而是人之消失。人与上帝有着奇特


  5)上帝之死就是主体之死。上帝之死最终不是人的得救,而是人的末日。福柯说,“尼采表明上帝之死不是人之出现,而是人之消失。人与上帝有着奇特的亲缘关系,因为人与上帝同时是孪生兄弟和互为父子关系:上帝死了,人不能不同时消失。”39;

  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主体,在自我意识与主体性理论中,似乎很少有他者的地位。哲学的形而上学、知识论,都是主体性的产物。笛卡儿先声夺人,宣言“我思故我在”。到黑格尔,主体性差不多成了上帝的代名词:“一切在于把真理的东西不仅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解和表述为主体。”40但主体的极端膨胀并不意味着他者性的消失。相反,他者观念从来没有缩水。在知识论中,他者就直接变成了“对象”。自我是作为中心的主体,对象(他者)就是客体。近代知识论唯一的工作就是力图论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恩格斯把它归纳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但一直到黑格尔,主体性哲学穷尽了它的所有可能之后,主体/客体之间的统一性仍然没有获得充分的担保。有学者把这归结为“纵向超越”的困难,并诉诸海德格尔式的“横向超越”。41到现代哲学,过于膨胀的主体性立即就缩水为收敛的“主体间性”,并试图以抵制“后主义”的严重挑衅。这个历史是自我/他者斗争的历史。“主客体二分观念,或者换言之,主体与他者之关系,支撑了全部的西方文明史,它既是一个纯粹哲学的问题,也是一个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以至日常生活问题;它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也是颇具现实紧迫性的一场运动;也许对于我们而言,至其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西方人的问题,也是切近我们自己历史与我们自身之现在的问题。”42;

  主体/客体、自我/他者之间的紧张,有着一种异端模式的类结构。把自我之外的事物都看作与我对立的客体,并且试图以客体的主体化来获得整个世界,这不仅仅是困难的,而且是危险的。主体、自我的膨胀让原本和谐的世界开始紧张起来。我当然不是说,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和上帝/魔鬼之间一样。但主体对于他者的征服姿态、自我对于他者的优先性,与宗教逻辑如出一辙。它们之间具有类似于异端模式的特点:比如原教旨的一元性、价值上的绝对优先性、相互秩序上的权力性/政治性。对这一点,我们用当代的眼光可能看得更清楚。在今天,指责“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男权主义”早就不新鲜了。“后主义”甚至宣布“主体死了”43。上帝死了(尼采),那么上帝观念的代理人主体/自我也必定毙命。反本质主义、反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等等,这些来自“后主义”的反动针对的主要目标其实就是“主体/自我”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够理解福柯所谓“主体之死“的划时代意义。于是,世界的解放就是主体/客体、自我/他者之间的紧张的消失。;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主体性哲学具有明显的他者政治性。“他者政治”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学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这样说可能会更清楚:他者政治的实质逻辑是异端模式,异端模式在话语/行为中表现为他者政治。从实践的政治/伦来看(亚里士多德把伦理与政治当作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实践),西方的学学理论有着明显的他者性,它是一种他者政治。“他者性”就是在自我/主体观念下,把世界理解为各主体间紧张争夺场所,把他人看作敌人。他者性是与主体性针锋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的潜在渴望就是:我们,反对他们。霍布斯把人类世界看作自然状态下的“原始丛林”,人与人之间就象挣抢食物的狼44。政治哲学上,他者政治最典型的还有卡尔•施米特的“敌友论”。他发现,“划分敌友的政治的标准”45。这是1)他者政治的政治学属性。但刚刚说过2),他者政治是一个哲学概念。也就是说,它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和典型性。话语/知识普遍的具有他者性的权力秩序。权力即政治。把权力机制引入伦理,伦理就被政治化。一旦权力秩序渗透到普遍性的知识/真理,哲学就具有他者政治性。当下,哲学/真理/知识早就失去了它以往标榜的贞洁与纯粹,知识是个混蛋,一个杂种。;

  政治就是权力。政治围绕权力来运作,这多少有些理所当然。但话语/知识被权力控制,人们上就要受刺激。这里当然要涉及福科的知识/权力模式。但问题有三种情况,1)话语/知识先验地普遍地蕴涵某种权力介入,这种介入与生俱来人人难免;2)某种特殊的话语/概念系统特殊地具有某种权力秩序,它只对特定的话语方式有效;3)权力介入不是来自话语/知识内部,而是外在权力的内化。46;

  情况1)不需要再做考虑。既然与生俱来人人难免,那就是一个既定事实。事实就是“就这样”,没有商量的余地。可以想象这样来反叛科学“知识/权力”:“大家不信邪,而相信科学,这被科学知识的权力强奸啦。所以偏不信科学。”这时候我感到无能为力,没办法劝说道:“先生,被科学强奸要比邪门强奸舒服。”因为他使用了某种比知识/权力更有力更强大的权力——他使用了耍赖。耍赖蕴涵着恶性权力,它往往这样行使它的权力:不管你说什么,我都懒得搭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如果科学知识对我们有一种的权力/权威(这是知识/权力最普遍的方式),它是一种良性权力,人们宁愿谨慎地接受这种权力。否则,我将受更坏的权力所压迫,比如迷信。知识/真理当然先天地认为自己正确,并且总是一副“指导你们”的嘴脸。这个嘴脸是先验的,是个既定事实。没有那个真理可以自认为错误,真理只能真确。如果人们对此很反感,技术上值得同情,但是理论上不可取。人们无权故意夸大真理本身的困难。47;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情况2)具有普遍性,并且由于它的特殊性,很有反思的价值。某种特定话语/知识系统特殊地具有某种权力秩序,并且它剧烈地作用于相应的话语世界。这一情况才是知识/权力互动关系中最值得关注的情况。比如,中国人有一套礼仪话语,这是典型的“特定话语系统”,它的权力秩序就是“君君、臣臣、子子”,按照鲁迅他们的说法叫“吃人的礼教”。一种话语系统通过自身权力吃人,这很值得反思。我认为如果把人全都吃掉,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糟。前面论述过的异端模式,属于西方的典型的“特定话语系统”,它的权力模式就是,“信徒得救,异端得死”。“他者政治”被命名为“政治”,就因为在话语/知识上它具有典型的“特定权力秩序”。就是说,他者政治的“政治”表现为其话语/概念系统的典型的“权力性”,同时它的“他者”则表现为“异端性”。由于“特定话语系统”的权力秩序也是特定的,那么就可以判定它们的好坏,然后作出好的选择。这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能。;
上一篇:【摘要】 消亡(或终结)论产生于哲学家丧失哲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