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冷战之后,当下的世界面临着一个“圣战(3)
2014-05-01 01:17
导读:上帝给人类一个“非此即彼”的“名”,一个“你死我活”的世界。福柯发现,“文化的基本代码(那些控制了其语言、知觉框架,交流、技艺、价值、实
上帝给人类一个“非此即彼”的“名”,一个“你死我活”的世界。福柯发现,“文化的基本代码(那些控制了其语言、知觉框架,交流、技艺、价值、实践等级的代码),从一开始,就为每个人规定了经验秩序”。22上帝/魔鬼、天堂/地狱、信徒/异端,诸如此类。“彼”“此”总是势不两立,“你”“我”无法和谐共存。宗教的历史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宗教战争的历史。赵汀阳相信,没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人类就不会有“异端”这样的思维模式。23我估计到人们会辩护说,基督宣扬爱,保罗教我们以爱,而不是狠。不是以牙还牙,而是以德报怨。基督教导说:“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24如果愿意,我们还可以给出更多举证。给出经验的例证决非难事。关于基督宣扬的爱/恨的关系,我稍后做出论证。加尔文在这里有精辟的论述。他在《论政府制裁异端之责任》中主张,任何服膺福音真理的人,所谓宗教上的容忍是不可思议的。他鼓吹宗教应该只有一个,也即,只有“我们的教”才能代表真理,其他都是胡说八道异端邪说。《新约》虽曾强调爱,但爱并不等于不处死强盗及谋杀者,更何况比谋杀更罪恶的异端?25;
我不打算继续在经验例证上继续纠缠。亟待阐明的是:1.异端模式如何生成;2.它如何运作。;
异端模式在一开始只是一个结局。随着宗教的普及,它逐渐生长成为一个神学后果,进而成为一种思维/情理结构,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所以西方人往往很惊讶:中国人怎么活下去的?他们没有宗教啊!这点不值得奇怪,因为在西方人的世界里,没有上帝就没有世界,没有上帝就没有生活。我想说,上帝观念是西方世界最基本的观念,宗教性逻辑是西方世界的基本逻辑——“逻辑”在这里的用法(维特根斯坦说意义即用法)多少是个隐喻。宗教异端模式的生成过程就是:;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最先,1)它是概念上的逻辑后果,上帝在概念上必与魔鬼对立,上帝/魔鬼在概念上必然对立;;
然后2)生长为一种神学/观念,这个观念具有//神学的意蕴;;
最后3)积淀为一种普遍性、顽固性与隐蔽性的思维/情理结构,成了一种所谓世界观。;
正是在3)的意义上,异端模式在具有足够的重要性。在3)的意义上,异端模式在上帝/魔鬼的观念中繁殖/复制了大量的类比式/扩展式。如,正统/异端、善良/邪恶、爱/恨、文明/野蛮、自由/专制,如此等等。通过这种类比式/扩展式,宗教逻辑/异端模式最终重新建立了世界,也重新建设了人们的思维格式/情理路径。顺便补充一下“思维/情理格式”这个概念。它的意思跟“思维方式”差不多,只是比思维方式更饱满更厚重。把世界和人的本质理解为理性/思维。这是很单薄的论断。世界与人实际上要饱满厚重得多。我用“思维/情理格式”这个概念是想说:1.它本身意味着一个厚重-饱满(thick-full)语法,不仅显示了逻辑结构上的“深层语法”26,并且蕴涵着观念上的“深厚语法”27;2.它至少蕴涵了思维方式、情感结构、理念模式以及秩序四个层面。这个格式足以对事物给出一个饱满厚重的理解。;
这里人们可能会提出质疑:没有异端模式,人类照样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比如中国观念世界中的阴/阳、动/静。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愿意回复说:;
1.如果没有异端模式,“二元对立”不会恶化为“二元对抗”,它们不是程度的不同,而有着实质的不同。这表现它们规定着两种世界,比如中国人的世界与西方人的世界差不多是两个世界。;
2.“二元对立”的实质是“对立统一”,蕴涵着辨证和谐,“二元对抗”的实质是“对抗排他”,它要求誓不两立;例如中国人讲的阴/阳是对立的,但也统一而和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而上帝/魔鬼之间就不可能讲和。我们可以说,中国系统中的概念对立是一种“互生对立”,西方世界则是“互斥对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二元对立”仅仅是一种语言/概念结构28,由于是一种“弱对立”,他能够避免自身恶化为你死我活的“战争局面”;而“二元对抗”则衍生出了一种顽固而封闭思维/心理结构,它是一种真正的“强对立”。;
接着就会有进一步的质疑: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没有表现得剑拔弩张,所谓异端模式难道不是一个胡说?可惜这实在没不是胡说,我的意思是:;
1.二元对抗的异端模式不是浮在日常表层的语言泡沫,而是沉积在集体/、个体/自我中的深层思维/情理结构。它是集体无意识,也是个体潜意识。因此它封闭并且顽固。用李泽厚的话说,那是一种民族“心理结构”。;
2.宗教观念的神圣性与日常生活的世俗性存在着足够的间隙,日常生活的世俗利益、趣味及权力游戏克服/冷却着宗教热情。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推行了世俗化进程,消费主义、流行文化、规范伦理、律法制度等建构一个世俗的欲望世界,这加快了对宗教热情的冷却。信了上帝也免不了“食色性也”,只是上帝从来没有退席。;
3.异端模式(或任何一种集体无意识)都具有隐蔽性、封闭性和顽固性。所以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只是它的“弱化模式”,但只要一受刺激,异端模式的“强化形态”就会显露出来。我把这种情况称作思维/情理格式上的“刺激-偏激”路径。比如,西方人受到突然惊吓时肯定会说,“Oh,My;God!”布什受9•11事件刺激,一激动就动用了Crusade29一词。;
对于“刺激-偏激”路径,有必要多说几句。这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哲学的方法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手常常表现出这种路径。比如1840年之后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东方的天朝上国,中国的一个典型偏激回应则是义和团运动。在宗教色彩深重的国家尤其如此,比如今天西方文明对伊斯兰地区介入,带来的反馈是偏激的圣战。今天,十字军与新月军似乎表现出一种对决的局面。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世界能够和谐。在日常生活中,二元对抗缩水为二元对立,这很正常。有效的肉体生活足以压制灵魂的不安。世俗世界的成功能有效冷却对神圣世界的渴望。所以马克思才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30但只要强烈的刺激出现,只要世界变得“无情”,“二元对抗”就浮出水面,占据上风。存在的焦虑、日常的冲突、民族的矛盾等等,都是相当有效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