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冷战之后,当下的世界面临着一个“圣战(2)
2014-05-01 01:17
导读:“宗教逻辑”就是“非此即彼”,在上直接表现为“二元对抗”8。比如,正统/异端之间、上帝/魔鬼之间、天堂/地狱之间、善/恶之间,诸如此类。这种对
“宗教逻辑”就是“非此即彼”,在上直接表现为“二元对抗”8。比如,正统/异端之间、上帝/魔鬼之间、天堂/地狱之间、善/恶之间,诸如此类。这种对抗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种逻辑模式称为“异端模式”。异端模式是一种经典的思维/情理格式,或者是一种思维/情理路径。人们的思考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常常臃懒或迟钝。这是思维/情理上的路径依赖/程序惯性。它的严重性值得深入探讨。人类的世界图景中,有着深刻的异端模式的刻痕。但日常生活中却很少显示出人们的异端思维/情理模式,人们并没有表现得张牙舞爪。但这并没有否证异端模式。我想说,异端模式决不是浮在世界表层的精神泡沫,而是积淀在核心底层的思维/情理结构。9逻各斯善于隐藏自己。不难想象,异端模式有三个显而易见的特点:隐蔽性、封闭性和顽固性。;
“他者”是“异端模式”在政治上的生成。哲学与神学、启示与理性中的观念的互动互生的。上帝/魔鬼的二元对抗的思维/情理格式的积淀,深远地影响/塑造了哲学中的自我/他者观念。至少,如果没有上帝/魔鬼两个观念间的剧烈冲突,自我/他者概念之间就不会严重对立。的自我、主体、自我意识等概念,在生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宗教的他者。在国际政治实践上,我力图表明:战争是宗教的集中体现。这话并不是单纯的修辞策略。商业热衷广告,真理并不谙于此道。美国人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我愿意换算一下: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上帝。我想表明,战争的宗教动机有多么大的力量。而“他者政治”的实质就是:可以没有朋友,但不能没有敌人。敌人是他者政治和异端模式的先验渴望。伏尔泰说,没有上帝,造也要造一个。——没有敌人,造也要造出一个。没有敌人就没有自己。没有他者就不能获得自我认同。战争从来没有熄火,今天的世界尤其动荡。人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生逢乱世,世界失去了秩序。全球化在很大程度成了一个事实。“冷战”之后出现了“圣战”,准确的说,今天的世界是“冷战”与“圣战”并举10。这让世界的局面更加难于收拾。有人以为全球化将超越/国家,从而生成一种全球政治/帝国。于是,普世人权开始高于主权。今天,政治学者热衷于思考全球普世政治。11;
大学排名
1、异端模式;
人们的世界严重地被宗教所规定着。西方人尤其如此。每种形态都有着它的核心观念。诸如中国文化中的仁义、忠孝,希腊文化中的神灵、理性。而对于而言,则是上帝、理性。西方文化中,宗教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教徒在西方中的绝对主流,也不仅仅在于宗教对于西方人的生活世界的重要性。这都是
人类学/问题。在哲学上,宗教的思维结构、形式规定着整个世界的秩序。这是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我曾经论证,西方哲学中,上帝原则、信仰主义和主体原则、理性主义有着同样的甚至更为根本的影响。但这里旨在关注宗教思维中的逻辑格式,这就是异端模式。;
我打算先从异端/信徒得救谈起。信仰上帝/安拉即可得救,这是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基本信念。如果仅仅是个信念,也没什么不好。但宗教极端的排他性扩张了他的关涉。上帝观念至大无外。信徒得救的同时,必然意味着异端该死。在宗教本身,这没有商量的余地。《圣经》严格地主张将异端置之死地12:“你不可怜恤他,你不可遮庇他”,即使他是“你的同胞兄弟,或你的儿女,或是你怀中的妻子,或是如同你性命的朋友……你总要杀他,你先下手,然后民众下手,将他治死。”13“祭祀别的神,不单单祭祀耶和华的人,那人必要灭绝。”14,《圣经•诗篇》说,“义人见仇敌遭报就欢喜,/要在饿人的血中洗脚。”15;
中世纪的黑暗就黑暗在宗教愚昧主义。宗教改革也没有象通常想象的那样带来宗教宽容。宗教改革的领袖加尔文和路德都主张处死异端,并且以极端残忍的手法。加尔文在1554年2月,发表《驳米奇里•塞尔维特的乖谬之正统三位一体信仰的辩护》,他宣布:假定我们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语,则《圣经》即真理。于是反对圣经即反对上帝。反对上帝的人,必为我们的敌人。须知反对上帝,其罪比谋杀还大。上帝对处死异端,有着极明确的训示:任何城市,假定背弃真理,你们都可用剑将它击毙。加尔文征引了《圣经•申命记》第十三章五至十五节、第十七章二至五节,《出埃及》第二十二章二十节,《利未记》第二十四章十六节等,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断定:“凡属认为我们对异端及亵渎神明处置不当的人,显然,已使自己成为异端及亵渎神明者之共犯。……我们有权严惩异端,可以说是无可置疑的。……上帝要求我们严惩异端,如果我们对此有所迟疑,那就表示我们对上帝的不敬。”16;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马丁•路德在异端问题上则表现出摇摆。他的摇摆却更能够说明问题。它让宗教宽容的虚假昭然若揭。路德在获得他的权力和地位之前,力主宗教宽容。权力一旦到手,立即转而“对宽容不宽容”。1520年,利奥十世颁布“Exsurge;Domine”神谕时,路德公开指责说“烧死异端者乃违反深意”。他在《至基督徒贵族的公开信》(Open;Letter;To;The;Christian;Nobility)中,路德规定:“每人皆为教士”;并且“征服异端,不当用火而当用书。”1521年1月,他写道:“我并不想采用暴力或谋求手段来维护福音真理。”迟到1531年,他还教导说,“我们既不能也不该强迫任何人信教。”17看上去,路德无疑是一位主张宗教宽容的伟大斗士。看上去很美。但路德这时候恰好是一个“异端”,受到驱逐与打击。他的辩护是自身合法性的辩护。而路德一旦得势,他的仁慈就顺势而变,于是公开宣判:犹太人是“一个不信神、骄傲、邪恶、可厌的民族”,并要求将他们的学校及会堂付之一炬。其实,早在1522年他已经比历任教皇更教皇了:“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18其他的宗教改革者,与路德一样不能宽容异端。如布塞尔、米郎克荪。19;
当然,随着世俗化进程的扩张,现代观念中多了一个信仰自由的法则。但这个法则与宗教是冲突的。因为宗教都是严格的“一神论”,上帝、真主等,都是绝对神20。这是严格排他的。当然在人们的宗教生活中,很可能没有这么教条。世俗的信仰总会打点折扣。宗教上的诸多神学家都敏感到这里的悖论:信仰上帝与自由意志如何调和?由于上帝观念是至大无外的,于是奥古斯汀他们总有办法找到调和的途径。经典的调和论大概是说:正是上帝赋予我们自由意志。从逻辑上看,任何调和都是因紧张/冲突而产生的。冲突却是更根本的。路德比奥古斯汀他们更忠于上帝,他在《论奴隶之意识》中决意坚持上帝决定论:“人之意志,有如驮兽,由上帝驾驭,便上上帝的路,由魔鬼驾驭便上魔鬼的路。意志之不由自主,亦如驮兽之不能选择其主人。”21这都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宗教在人们的观念世界中,设定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对峙/对抗模式,并且以此来规定/理解世界。我愿说,上帝给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名”。《圣经》中说,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这个“名”是“道”,“道成肉身”;是“言”,“太初有言”。一种语言给定一个世界,规定一种秩序。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世界的界限。海德格尔发现,语言是存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