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冷战之后,当下的世界面临着一个“圣战(11)
2014-05-01 01:17
导读:我在前面论证过,他者政治的思维/心理格式就是异端模式。对“仁者政治”而言,它的思维/心理格式就是“亲疏模式”。亲疏模式有很深的人性基础。并
我在前面论证过,他者政治的思维/心理格式就是异端模式。对“仁者政治”而言,它的思维/心理格式就是“亲疏模式”。亲疏模式有很深的人性基础。并且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是“饱满”的人性基础。西方人是人性问题上有很多精彩论断。最著名的诸如原罪论、人假设、人假设。这些假设都是片面地深刻,很能够揭示并解释一些事情。但这种深刻并不高明。不是不深刻,而是有悖“人之常情”。89但亲疏模式的人性假设就显得很模糊,人们无法用性善/性恶、政治人/经济人之类来说明。它的人性基础留有很大余地,在人之常情中有着很大张力。情况至少是:1)它把人性善/恶、无私/贪婪、勇敢/怯弱等等都充分考虑到,在它们之间留有很大余地;并且2)把那些考虑进去的情况都安排在适当的格局中,于是不同形势都有适当的应对;最后3)处于适当格局中的诸多预计情况能够灵活地互动。很明显,它避免了一刀切,而讲究审时度势。“时势”不一样,就给出相应的应对。这些都建立在对“人情世故”的良好感觉之上。由于是“人情世故”的人之常情,很可能就缺乏深度。但深度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们在思想上总是喜欢纵深掘进,一条道走到黑。却很少注意横向开发,获得宽阔开放的视野。纵深的秩序当然重要,它能够让我们深刻。但横向秩序却能够让我们获得贴近常情、免于偏执的高明。;
异端模式是封闭的、顽固的。亲疏模式则是1)开放的、和善的。因为亲/疏之间具有很大的流动/互动性。我想特别提示一点,亲/疏两者不是势均力敌的对立。亲疏模式的落脚点在“亲”,在于亲和、亲善、亲切、融洽。“疏”其实不是独立的概念,更不能有“亲”有对等的对立。它是一种尚未达到“亲”的状态,而不是与亲对立的状态。这点很重要。我这样说可能更清楚:亲疏模式其实只划分了一个亲,其格式为亲、熟、疏。但“疏远”的也并不是永远“疏远”,它很容易成为亲善的。所以,论语开篇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还教导我们,“勿意,勿必,勿固,勿我”90。2)不强调敌/我对抗,只注重远/近、亲/疏,生疏的事物并不意味着对抗,而是不太了解,所以如果谈得欢,就“酒逢知己千杯少”,倘谈不来,那就“话不投机半句多”。倘相互处得来,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和不来也没关系,“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3)它没有异端模式那种剑拔弩张的权力性/政治性,而是追求“和/合”的性/性无论如何,君子“和为贵”。在亲疏模式中,世界就是“和而不同”的。你跟我不同,这不妨碍我们之间的和气。事情不管怎样,首要的一点是“莫伤和气”。“和”是什么?和是伦理原则也是
美学原则。人际要讲和谐,作品首先也是和谐。并且,这里的伦理不是一种规范,而是一种德性。中国的伦理本身就是艺术,它的原则的美学的。在中国,伦理与美学是同一的。91;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最后我想说,论证亲疏模式不是说中国的思想就能够拯救世界于乱世。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可能路径,而不是担保某种急功近利的心愿。并且,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我这里关于中国思想的论述并不是一种“原始描述”,而是一种“可能解释”。这个尾声不提供任何通用结论,也不是结尾。它不过是开端,不过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新设想的开始。;
【注释】;
1;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0248.html;
2;本•拉登是恐怖主义的象征,他的号召力来自他对伊斯兰圣战的许诺。布什看上去似乎是“反恐”的象征,他的煽动力则来自对自由及基督教圣战的许诺。9•11事件完成了美国VS.苏联与布什VS.拉登之间的切换,也即完成了“冷战”与“圣战”之间的切换。;
3;例如,布什政府喜欢把入侵伊拉克偷换为反恐行动。;
4;西方“后主义”陷入虚无的根源是知识/真理的合法性的丧失。哈贝马斯也洞识到现代面临的合法性危机。他认为合法性危机比经济危机、理性危机及信念危机更要命。参看尤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参看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页106-108。;
6;参看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权力的眼睛》。;
7;Plato;Republic;China;Social;Sciences;Publishing;House;1999;
8;哲学在上表现为概念的“二元对立”,宗教在这方面类似,但走得更远。我是想说:1)“对抗”与“对立”结构类似,但实质有别;2)宗教的“二元对抗”模式比哲学上的“二元对立”紧张得多。我相信人们不应该被“表层语法”的相似性所蒙骗。二元对抗模式是神学/信仰模式。二元对立只是哲学/世俗模式。神学/信仰总是把世界的“二元对抗”极端拉伸,越极端越显得信誓旦旦,也就越能赢得信徒。极端来自绝对,上帝是绝对的绝对。早期神学家德尔图良说,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这是很深刻的神学洞见。;
9;李泽厚曾经以“积淀论”来论证中华“结构”(Cultural-Psychological;Formation)。;
参见《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5月;页119-126;
10;比如作为全球性霸权的美国,它的对外政策可以归结为“两反”“两战”:“反华”与“反恐”、“冷战”与“圣战”。当然,今天的“冷战”常常超出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争端,更表现为国家权力、地缘政治等的紧张。;
11;西方的理论有人论证新的“帝国”理论,中国则有人打算开发祖传资源,提出“天下体系”(见《“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参见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由于对其他宗教背景知识的欠缺,并出于典型性的考虑,我主要以《圣经》及基督教的历史作为根据。;
13;《圣经•申命记13章》;
14;《圣经•出埃及22章》;
15;《圣经•诗篇58章》;
16;参看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卷六•宗教改革》;东方出版社;1998;页368-369。;
17;同上;页320-321。;
18;同上;页321。;
19;同上;页322。;
20;例如《圣经》中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参看《圣经•出埃及》。《圣经•使徒行传4:12》中说:“除他之外,别无拯救。因为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如此等等。当然,宗教的“一神论”也有例外,比如中国的道教。但例外不过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