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在场:德里达的挑战(13)
2015-02-07 03:04
导读:和再现。事实上,西方的哲学传统已经构成并且确立了这种符号的概念,符号由其根源导 向意义的核心,意义以符号的衍生或消亡为标志。因此,德里达
和再现。事实上,西方的哲学传统已经构成并且确立了这种符号的概念,符号由其根源导
向意义的核心,意义以符号的衍生或消亡为标志。因此,德里达提出他的消解符号的策略
:与古典的形而上学相反,用一种明显的悖论,通过恢复符号的根源性和非衍生的特征,
同时消除符号的概念--这种概念的整个和意义都属于形而上学关于存在的怪论。24
德里达的理论睿智不得不靠走极端来自圆其说,正因为此,德里达异想天开在恢复符号的
根源性和非衍生性〔non-derivative〕的同时,消除符号的概念。尽管德里达在这里表达
得非常晦涩而模棱两可,他的用意还是明显的,那就是揭示古典形而上学赋予符号的"实
在本质"--它的"在场"的本体论-神学意义。德里达消除符号的概念其实也就是符号
"在场"的实在本质,但是德里达将其表述为"消除符号的概念",则使人怀疑其可能性
和必要性,因为不可能从根本上拒绝符号的概念,特别是在文学本文中,符号的差异性不
得不在"生存论"的意义上重新获得它的蕴涵。
当然,德里达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尤其对形而上学语汇和语法的批判,并不意味
着德里达就能摆脱形而上学的语汇,站到它的对立面把对方推倒。当德里达试图用"差异
性"来消解"在场"观念时,并不表明德里达出一套全新的解构语码,对"在场"的
批判清理,都不可摆脱存在/非在的观念,德里达试图抹煞"本文"、"符号"、"中心_
"、"在场"、"存在"等概念时,它又必须借助它们,正如理查·罗蒂和哈特曼所指出
的那样,德里达试图瓦解或搅乱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同时,又不得不在传统中找到一块栖
息地,这就是德里达陷入的"双重束缚"。25
因此德里达的"差异性"概念总是小心翼翼绕过"存在"的陷阱,德里达再三解释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差异"既不是在场,也不是不在场,既不是存在也不是非在。德里达意识到胡塞尔和
索绪尔依靠存在来确定符号的"形式本质"的窘境意识到在这条路上回避作出这种回答。
德里达现在要考虑的是驳斥这种的形式,也就是对提问方式进行重新修正。要追问符
号是什么,就暗示着它的存在,德里达的思考拒绝哲学的最初问题:"什么是……?"德
里达回避正面回答符号是什么?在这里他打了一个擦边球:只要符号存在,这种存在就需
要不存在的东西来为它下定义,因此,德里达鉴别属于符号的存在,不过是语言中具有种
种区别的整个系统而已。德里达曾在《言语与现象》里解释说,只有区分和"延搁"才是
存在的。这意味着"存在"是不可能的,它将迅速被变化的"存在"所取代,因为存在依
赖于活生生的在场与外界的根本联系,依赖于向一般的外界开放,向不是"它"的领域开
放。26 很显然,德里达的理论有必要依靠自行其是才能保持彻底性,因而"差异性"也
只有在德里达设想的纯粹抽象的意义上才可能得到理解,"差异性"或者说"无终结的写
作",只有在德里达武断地排除了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拒绝"存在"
,在任何具体的写作或解读的情境中,符号的意指活动总是在"理解"中被给予所指蕴涵
德里达1964年写下的《暴力与形而上学》在对列维纳斯(Levinas )思想的批判过程
中,用"差异性"的眼光仔细辨别了存在、非在与他在的关系。列维纳斯分析了海德格尔
的"共在"概念,他认为海德格尔把"他者"也当做存在,使"他"与"我"达到同一,
这意味着"我"对"他"的强权占有。因此列维纳斯设想出一个绝对的"他"取代一直被
尊奉为存在中心的"我"。为了确定"他者"存在权力,强调"他"与"他"的交流应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是"面对面"(face to face),交流不应该是纯粹精神性的观念化,思想化的交流,交
流是具体的、实在的、活生生的现实在场的"相遇"。列维纳斯把"他"与"他"的交流
设想是在存在的总体性的统合下进行的,"面对面"的交流最终仍然不可避免达到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