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在场:德里达的挑战(7)
2015-02-07 03:04
导读:的《几何学起源》开始对形而上学进行解构。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观主义把说话的在场置于首位,引起德里达批判形而上学的"最有持续性的兴趣"。对于他来
的《几何学起源》开始对形而上学进行解构。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观主义把说话的在场置于首位,引起德里达批判形而上学的"最有持续性的兴趣"。对于他来说,正好找到了把"先验现象学的技巧于扩展新的文学,一种奇特的观念对象--文学的对象的理论"的有效途径。
胡塞尔不满于海德格尔把"性"、"有时限性"作为几何学的"共时性"、"无限性"的基础;在胡塞尔看来,正是几何学的这种普遍性、共同性、理想性使历史性成为可能。胡塞尔把观念的客观性当作这个文化世界中所有思想的产物,观念的客观性作为意
义,言语的意义作为每个个人的存在而存在于语言之中。因而,它使过去在现在重新复活,过去不是消逝的"无",过去成为历史,历史则使过去成为"有"。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 )为几何学的起源提供了心的依据。几何学的公理在普遍运用中重新唤醒一切历史之积淀,唤醒几何学原初赖以生存的更为本源的活的语言世界。
因此,正是几何学使"活的现时"永远不会成为"历史的积淀"而死亡,正是几何学保持历史的起源性和现实的起源性在生活的世界里达到统一,成为活生生的"在场"。
胡塞尔在确认口语先于书写的同时,把书写看成是观念形成的客观性基础,正是书写使对象绝对"传统化",使观念获得"绝对客观性",并且在与普遍性的先验主观性发生纯粹关系中,构成了"无间断的存在"和"永恒的存在"。不过书写使交往变得更实际,
却改变了事物原来的存在方式。几何学在口头中是清楚明白的,一旦写下来那些清楚的意思却变成"沉淀物",胡塞尔说,借助阅读可以使它再次变得清楚,那些"沉积物"再次变为活的现时(在场)。很显然,胡塞尔关于书写的观念是一个替代的观念,书写使意义
能更普遍地传达,但是书写远离起源,因而书写是实际的言语的衍生物,只有借助阅读,使声音再现,使意义重新说话。因此观念的客观性获得语言学的表达,因而具有"起源性存在自身的意义"(original being-itself-there)。几何学的公理一旦在经验中兑现,就能再生产观念性构成创造性活动,回到活生生的起源性的自我意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德里达对胡塞尔观念的解构,并不是简单地拒绝或否认,相反,解构总是追踪胡塞尔的思路和步骤。德里达的观点也不是去表示胡塞尔是错误的,或者他仅仅是自相矛盾的。
德里达主要去显示胡塞尔观念的人为性,从一个概念推演到另一个概念的线索是人为观念支配的结果。胡塞尔用书写充当口语的衍生物,充当口语的再生产的替代物形式,这种观点使德里达面临矛盾:一方面,德里达也承认书写能够把言语从说话主体或言语共同体的实际意图中解放出来,书写通过完全实现对话,创造一个实际主体隐没的自足的先验范畴,书写确实构成一种依据。但是另一方面,书写又埋葬了那些始源意义,起源意义失去了超越的功能。德里达指出:史前秘密和沉沦文明已经缄默不语,起源的意图和动机早己死亡,石刻文字如同天书难以识别,因此,德里达下结论说,书写决不能巩固其对象的"客观性"的地位,只会使语言中的固有的模糊性更加难以辨认。
对于德里达来说,胡塞尔的书写观念揭示了书写存在的特殊方式,胡塞尔强调指出了书写的历史性、形体性、可塑性和模糊性:在另一方面,德里达看到胡塞尔明显的局限性,胡塞尔想去克服书写的矛盾的和偶然的特性,而使书写从属于一个更固定、更接近的起源、更接近"活的现存"的交往方式:言语。正是在这里胡塞尔把声音置于书写之上与整个形而上学的传统--"想听到自己说话的绝对意志"如出一辙。胡塞尔通过贬抑书写,通过使书写成为言语的再生产的替代物而保证了起源性的言语,获得了"活的在场"。
德里达看到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技巧对于他的解构"在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领域,德里达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事实上,德里达的写作有相当的份量是关于现象学的,德里达的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思想也是在对现象学的批判中阐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