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在场:德里达的挑战(14)
2015-02-07 03:04
导读:同一性。德里达显然不赞成一个绝对的"他者"的存在,"他者"确定的"在场"。德里 达指出,"他者"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在场,"他者"也是"我"的隐藏的一种形式
同一性。德里达显然不赞成一个绝对的"他者"的存在,"他者"确定的"在场"。德里
达指出,"他者"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在场,"他者"也是"我"的隐藏的一种形式。在他
者的存在中始终侵入我的"不在场"的活动,因此,"他者"始终有不可回归的外在性,
"我"在"他"中促使存在开放,促使"面对面"的交流处于差异性的分解活动之中。
德里达认为,思想和存在,思想和他者的同一性,这就等于说思想存在不能构成类型
存在的他者的种属,不仅因为他者是对范畴倔强不屈的,而且因为存在(Being )不是一
个范畴,象他者一样,存在根本不是总体性的同谋,不是有限的总体性的同谋,也不是无
限的总体性的同谋。总体性的概念总是阐明存在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或"神学"的概念
。德里达指出,存在不能压制或关闭生存和它的差异性。如果他者的洞察要求"我",象
列维纳斯所说的那样,并且要求"我"去要求,因而我必须能够允许他者在他的自由中作
为他者,并且替代对方,由于存在并不是生存的君王,它的特权(实体的隐喻)不是一个
原型,德里达看到列维纳斯试图通过确定存在具有的原型特权地位,而完成"面对面"交
流的总体性同谋,德里达尖锐指出,列维纳斯这种做法是设想通过暴力去反对原型的暴力
,它在历史中的可能性依然是原型主义的同谋。28
德里达在这里试图清理出列维纳斯关于存在的总体性和自我与他者关系中保留的胡塞
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成份。由此可见,德里达的"差异性"概念并不仅仅限于
语言符号的描述,德里达试图消解符号的在场性。这样,他就不得不深入到符号与存在的
种种关联内部去考察,从而彻底根除超越性的总体存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设想过这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总体性的存在,它构成在场的坚定基础。在德里达看来,任何在场的具体存在都要为差异
性所替代,作为死亡的无限性变化不能与作为确实性和在场(上帝)的无限性变化交替调
和,形而上学的超越性不能立即超越作为死亡的他者和作为上帝的他者。除非上帝意味着
死亡,古典哲学在总体性上从来没有排除这种意味,因此,我们能够理解作为生活和作为
无限真理的上帝,作为确实性的在场的上帝。显然我们完全可以追问如果没有每一个特别
决定的排除,那么这一排除的意义是什么呢?上帝是无(决定),不是生活,因为他是任
何存在?正如德里达所批评的那样,由此意味着上帝是显示或者是命名,在所有的无的差
异之内,在生活和死的差异之内,和在作为差异自身的基础之内。这个差异就是叫做历史
的那个东西,上帝铭刻在它之中。29
因此,德里达对存在总体性的消解,导致他把差异性引入历史领域。显然,历史卷入
差异性之后,在场就被永远延搁了。意义是由语境限定的,但语境则没有局限。德里达反
对将历史作为决定意义的基础来引用,如果认为德里达简单否认决定意义的历史语境,那是
一个误解。德里达恰恰特别强调话语、意义和阅读是彻头彻尾历史性的,他只不过是把
历史语境加以差异性的改造。在他看来,所有的话语都因历史而变化,我们的概念,意义
都受到我们所处历史的。因此,德里达强调指出,根据历史关联(或语境)固定给予
的本文意义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我们关于这一关联语境的概念是历史地决定的,因而关联
语境不能重新获得,关联语境不可能呈现于我们面前。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分析说,
我们必须努力将在场(包括作为对意识在场的意识)作为差异、区分和延搁在与时间联系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中考虑,它同时表明了发音动作的历史性和使历史性作为基础的不可能性。30 德里达认
为,不仅仅是声音动作,人们使用的概念和意义都是历史地变化的,它们不可能"传达"
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仅仅是某种关于世界的观念。意义和概念都是"历史地"形成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