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在场:德里达的挑战(6)
2015-02-07 03:04
导读:语言的统一性正在于语言的"在世"的统一性。伽达默尔非常赞同洪堡说的"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观点,世界只有进入意义才是"世界",而语言也只有"在世"之
语言的统一性正在于语言的"在世"的统一性。伽达默尔非常赞同洪堡说的"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观点,世界只有进入意义才是"世界",而语言也只有"在世"之中才有它的真正存在。在每一种世界"观"里都隐含了世界自身的存在。伽达默尔说,在历史的
进程中,过往的历史不同于今天的历史,在每一个历史视界里,都有自己特定的世界,但是,不管在什么样的传统中的世界,都是语言构造起来的世界,一种特定的世界"观"或世界图式。在不同的语言世界里,世界承受了语言上的细微差别,世界就是所有这些"细
微差别"的统一。
对于伽达默尔来说,语言和世界的基本关系并不意味着世界成为语言的对象,而是说知识和陈述的对象已经包括在语言的世界中。人的世界经验的语言本质不包括使世界成为一个对象。正是语言的世界"观"本质,使伽达默尔设想的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成为可能,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的"在场"。伽达默尔强调说,无论谁有了语言就"有了"世界,一个他无法分离的世界,一个不断开展的世界,一个人的-语言的世界。因此,语言的思辨性质证明了语言是"我"和世界相遇的中心点,语言表明了人和世界的原初统一。这样,
理解作为语言现时的"在场"活动,它是历史与现时、本文与解释者、我和世界相统一的最后归宿。
伽达默尔描述理解的在场所用的手法依然没有摆脱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神学。尽管伽达默尔的理解方式是对话,是本文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提问与"说话",并且"视界融合"具有差别的不断交换过程,但是,理解的"在场"是建立在必然性、上下文、系统的相
应性,因而也是统一性上的。伽达默尔的立足点是理解、认同、意义和表达的结合。他甚至认为意义优先于表达的"主要部分"(即语言符号),也优先于历史性、死亡,以及这些形体现象的消亡。因此他重新确立逻各斯以及最接近逻各斯的一切--人类的声音,以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及伴随着它的理解中逻各斯在场的方式。⑽ 总之,伽达默尔试图重新确立逻各斯和意义的在场,他的做法是保持理解的中心地带,仅仅延伸关联的纽带以及与此相应的形而上学所包含的一切含义。试图延伸出黑格尔的意义的自我实现之外,"朝着终点",甚至超越
海德格尔的希望之乡。1981年 4月在巴黎歌德研究所的会议上,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交锋虽然难分胜负,但是在德里达的诘问下,伽达默尔试图重新确立逻各斯和意义的在场,其彻底完成这一偿试的可能性已经受到根本的怀疑。德里达早年在《人文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里对寻找永久的、统一在场的释义学进行批判时作结论说:"因此存在着两种对释义、结构、符号和游戏进行的释义。一种是寻求解释,梦想着解释一种真理或一种起源,这种真理或起源从游戏和符号秩序中逃脱,作为流亡者而经历符号的秩序。另一种由于再也不转向起源,它确立游戏,试图超越人和人文主义,因为人的名字是存在者的名字,他在整个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神学的发展中--也就是在他自己的整个历史中--一直梦想着完全的在场,重新确立根基、起源,以及那场游戏的终结。"⑾ 虽然德里达设想
的没有起源的超越人和人文主义的游戏式的释义学的可能性值得怀疑,但是由于德里达的挑战,伽达默尔的释义学梦想即使没有彻底破裂,至少理论基础受到根本动摇。
二、拆除在场与确立新的写作观
毫无疑问,这个狭窄的思想背景不足以描述德里达挑战的全部动机;事实上,这个简略背景不过表示了德里达挑战思想的对抗性的氛围而已,这个背景实际是对德里达思想的针对性的解读而构造的,但是它却无疑是德里达思想滋生的真实情境。显然,这个情境未必是德里达批判思想产生的直接素材,也就是说德里达的写作并不一定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清理德里达的思路,找到他的思想的基本线索,当然只能从他的实际写作的起点来确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德里达现在俯瞰着思想史的长河而桀傲不羁;然而,他初露头角时却更象个江湖术士,他的那些讨伐思想史的檄文象天书一样不堪卒读。而他确定解构思想基本观念的第一本著作《胡塞尔几何学原理引论》⑾ 显然就是这样一本天书。德里达正是通过读解胡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