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除魅与去魅的实践(11)
2015-06-30 01:11
导读:今天,合目的性伦理是约束实践的主要规则。这要求实践的组织者,主要是政治家,和 实践者都应具备判断合目的性的能力。在合目的性的规则面前有管
今天,合目的性伦理是约束实践的主要规则。这要求实践的组织者,主要是政治家,和
实践者都应具备判断合目的性的能力。在合目的性的规则面前有管理自己、修正自己的勇气。合目的性没有永恒不变的规约,只是个历史和结构共同作用结果。顺应历史的潮流就是实践必然性的第一准则,人应以自己的行为把这一准则上升为规律。
四、真正不多余的话:人为什么对“实践”如此青睐? 以上的论证对于世界哲坛来说绝大多数是多余的话。其中只有美学伦理范式是笔者的发现。如果就此打住,我也就是冷饭再炒、老调重弹的二道贩子了。我们把这项纳入比较的框架,在了解西方世界关于实践伦理化和知性化的基础上,再来阐述在中国文化中实践的内涵与外延,大概就不会有二道贩子的嫌疑了。
训诂学和文
化学、学和哲学、学和学,皆能告诉我们,是“实践”这个词
的内涵靠历史性和历史感在当代中国找到了它们的外延。不是我们选择了实践,而是“实践”选择了我们。
让我们从训诂学开始。这是记载着集体潜意识的大书,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原声带。在荣格撰写集体潜意识的时候,他还不具备相应的准备。到了拉康的,情况大不一样了。上文中提到的奥斯汀和德里达的理论均已问世。当拉康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潜意识以语言的方式在大脑中编码,可以说恰如其分地为我们以训诂学解读“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的文字是集体潜意识的最好编码。
“实”字《说文》的解释为“实,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金文从田,从贝。都是按会意字处理的。金文和《说文》的理解是一致的,“货”即指由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贝”是指货币。它的象形意义是指“在房子里放满了农产品和钱。并由象形意义获得隐喻和象征的意义。它的主要意项真切地表达着这一原始的构形过程和结果。如第一,“富裕”。段玉裁注“以货物充於屋下,是为实”。第二,“财富”。《左传·文公十八年》:“聚敛积实,不知纪极。”第三,物资,器物。《左传·宣公十二年》:“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报之”。第四,“满”。《小尔雅·广诂》:“实,满地”。其他意项,如“填塞”,“充实”,“事实”,“真诚”,“真诚”,“事实”,……皆是原象形意义留下的踪迹。汉字留下的踪迹,按理不同于德里达在《书写学》中所阐述的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词留下的踪迹,这种踪迹自身便是一种符号。汉字的踪迹为一种不折不扣的形象,一种直觉可以领悟的东西,一种直觉现象可以充当本真的元初存在。再看“践”。《说文》解释为:“践,履也”。段玉裁注:“履也,履之,箸地曰履,履足所依也。”《广雅·释言》:“践,躤也”。钱大昭疏躤:“躤,通作藉。”于是,衍生出“到,登临”(《庄子·襄王》“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士,不践其土”。)“履行,实现”(《左传·喜公十五年》:“寡人之从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致。”)其他意项,如“依据”、“遵守”、“担当”……等等,都有其原始的踪迹。这是个形声字,“足”为形,“戔”为声。“戔”为“贼”,同“残” ,又从“二戈”。如果按着踪迹的理论再深入一层,其中的隐喻也许并不太令人愉快。似乎含有一种以不光彩的手段达到目的的意思。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经过这样的,我们看到,“实践”就是“践实”,就是争取对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一种被物质的目标完全限定的经验,一种被质料的时间性永恒污染的行为类型。实践没有认识论的眼睛。因此,是盲目的,也没有伦的节操,因此,是不知善恶的。
这种语言学的分析的确让我们感到沮丧。难道语词的踪迹就不能消失,或者改变吗?真的,奥斯汀的论断绝非金科玉律。但是,我们的文化并没有提供消解语言原始踪迹的熔炉。这才是的症结所在。说到文化,这可是个沉闷而又危险的话题。说得越多越容易掉入陷阱。所以,我们只须简略地论及一点中国文化的个体特征,用来佐证我们生产不出来防止实践示虐的知识论和伦理学两道保险锁。西方文化是二元性的。这种论点几乎不用引述,它几乎是每一个研究者的共识。要是依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性哲学,我倒愿意引用半局外人的俄罗斯人舍斯托夫的《在约伯的天地上》来说明问题,他把“两希”(希伯来·希腊)文明比喻为一架天平,天平的两边正是一种二元论的平衡。要是想找这种二元性的起点,芝诺悖论产生的爆炸性和解决芝诺疑难产生的谱系肯定是最重要最本质的原因。芝诺悖论是否定运动的真实性的,或者广义地说是反对变化的真实性的。然而,世界的变化是一个直觉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于是,人们千方百计寻找不变性,并将其上升为世界的本质,柏拉图的彼岸世界,奥古斯丁的超越时空的上帝,笛卡尔的理性,康德的目的王国,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一而足。于是,西方文化由二元性产生了还原论,也就是由变化向不变的还原,由事实向价值的还原。体谟的怀疑论是对这种还原论的怀疑,不过最终还是没有走出二元性的藩篱。有了这种还原论,西方文化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以及超越性、在场性、先验性等等哲学概念便都容易理解了。本体论是世界的还原。认识论是可靠知识的还原。伦理学是道德规范的还原。美学是审美价值的还原。至于说超越性、在场性、先验性等都是在论述某种不变性的来源。